这个五一小长假期间,2025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主市集正在虹口北外滩沿岸火热举行中。在4月30日的开幕式上,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联合虹桥国际咖啡港、交大文化创新与青年发展研究院、美团、饿了么、淘天集团等,发布了最新的《2025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咖啡产业规模达3133亿元,较前一年增长率达18.1%,人均年饮用数提升至22.24杯,而作为咖啡之都的上海,咖啡外卖订单在饿了么平台就达到了3285万单。


本期新闻晨报《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就此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文化创新与青年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徐剑教授展开对话,请他作为咖啡发展报告的主讲人分享对相关数据的解读。

新闻晨报《上海会客厅》节目

上海咖啡市场进入“审美力”和“运营力”比拼

Q新闻晨报我们看到2024年上海地区咖啡外卖订单饿了么就达到了3285万,那么上海人均咖啡饮用情况如何?

A徐剑:从整体数据看,全国人均咖啡消费量在2024年已经达到22.24杯,比2023年增长33%。上海作为全国咖啡消费的“头部城市”,人均饮用量远高于这个数字。以往我们对市场的观察,上海的饮用杯数基本两倍于全国人均消费数据。也就是说,上海人均咖啡消费量很可能每年在50杯左右,甚至更高。


Q新闻晨报截止2024年底,上海地区咖啡门店总数是9115家,数量并没有出现预期当中的增长,这是否说明咖啡这个赛道竞争还是很激烈的?

A徐剑:可以说是竞争激烈,更可以说是上海咖啡市场进入了“质量优先”的阶段。门店数没再大幅上升,其实正说明了上海咖啡市场开始有了结构上的优化调整。开一家精品店的意义,可能已经大于随便开十家一般门店。我们观察到,一些缺乏差异化、坪效低的门店开始退出市场,而另一方面,以本土风味、空间体验、跨界融合为核心的新门店反而逆势增长,比如以潮牌概念为核心的“拉环咖啡”还有氛围感良好的“一尺花园”等。上海市场正在加速优胜劣汰,我们认为后续市场将会是一场关于“审美力”和“运营力”的比拼。


女性成为咖啡主力消费群体,90后成为“中坚力量”

Q新闻晨报关于谁是喝咖啡的主要群体,从一二线城市消费群体基础画像来看,女性消费者占比高达67%,这是否说明女性是咖啡的主力消费群体呢?

A徐剑:这个数据确实很典型,女性在外卖咖啡消费中占到了近七成,购买频率也是男性的两倍多。这背后反映的不仅是性别偏好,更是生活方式的选择。女性消费者更重视饮品的口感、仪式感和社交属性,而咖啡正好满足了她们在工作与生活之间寻找节奏感的需求。所以可以说,女性不只是主力消费群体,也是推动咖啡文化审美化、本土化的关键力量。


Q新闻晨报调查显示,从咖啡消费人群的年龄结构来看,90后占比达到39.98%,看来Z世代已经成为咖啡消费的最重要的一个增长群体。

A徐剑:没错,90后基本可以说是当前咖啡市场的“中坚力量”,而00后的增速也在加快。Z世代不仅消费咖啡,更会参与内容创作、品牌互动和社交分享。他们喜欢风味创新、视觉表达、有个性的品牌故事。这些年轻人推动了咖啡从功能型饮品向“生活方式符号”的转变,是整个行业最具活力的引擎。


上海市民最爱喝生椰拿铁

Q新闻晨报毫无疑问,咖啡已经融入人们的都市生活节奏,从2020年到2024年的数据来看,我注意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变化,那就是外卖咖啡消费时段,早餐喝咖啡的比例从2020年的24%提高到了2024年的30.28%,这是否迎合了一些都市白领“早C晚A”的节奏。

A徐剑:这个趋势特别值得关注。我们看到早C(早上咖啡)已经从一种时髦标签,转化为真正的消费习惯。30%的早餐比例意味着,外卖咖啡正在成为白领早高峰的“刚需”,是一种新的时间策略安排。这不只是提神那么简单,而是对自己一天的启动仪式。有点像是在说:先喝一杯咖啡,我才算真的开始这一天。


2020-2024年外卖咖啡消费时段

Q新闻晨报咖啡里也有上海腔调,那么从2024年上海市咖啡产品销量排行来看,生椰拿铁无疑排在了第一位,非常有意思的是,拿铁类的咖啡基本上都是排在销量前列,为什么像这些品类的咖啡会受到大多数市民的欢迎?

A徐剑:首先,拿铁本身就具备一种“适中”的特质:浓度适中、口感温和、适配人群广。而在上海,大家对“入口体验”的要求非常讲究,这种不刺激、够香浓又不腻的饮品,自然成为主流。拿铁类产品能很好地平衡咖啡的强度和奶的顺滑感,再加上生椰、厚乳、丝绒这些创新调味,让传统奶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你可以理解为,它既满足了“好喝”,又迎合了“好拍”的需求,是感官与情绪的双重满足。


2024年上海市咖啡产品销量排行
上海市民最爱生椰拿铁(漫画By 罗志华 )让咖啡成为一种城市叙事的媒介

Q新闻晨报报告认为,上海的咖啡消费体现了多元融合的特点,主要有哪些特点?

A徐剑:我们总结了几个关键词:风味融合、空间美学、文化共创、生活参与。比如说,咖啡和水果、茶饮、花香的融合带来层出不穷的新口味;再比如说,咖啡馆不只是卖咖啡的地方,它可能是一家花店、一家艺术展厅,甚至是健身房旁的歇脚点。还有大量市集、咖啡节、展览等公共活动,让咖啡成为社交和文化的中介。这种“混搭感”和“生活感”,无疑成为了上海咖啡文化的独特腔调。


Q新闻晨报这次的调查报告有一个观点,那就是诗意已经成为上海咖啡文化的独特气质,这个诗意指的是什么?

A徐剑:“诗意”这个词乍听上去可能有点抽象,但我们在社交媒体和用户表达中看得很清楚——它是一种对日常生活的精致感知。比如咖啡馆里的光影、杯沿的香气、朋友聚会的那一瞬间,都是可以记录、可以回味的情绪片段。上海的年轻人不是为了“喝咖啡而喝”,而是借咖啡感受生活的节奏、分享审美趣味、构建属于自己的微观世界。这种介于现实与想象之间的状态,就是我们说的“都市诗意”。


Q新闻晨报在你看来,我们在将咖啡与文旅商体展进行联动时,有哪些好的做法?

A徐剑:咖啡天然就具备文旅资源所需要的体验性和可传播性。以这次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为例,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去深化联动:一是打造“城市咖啡地图”,把地标、老街、咖啡馆串联成一条文化游线;二是结合文创市集和主题展览,让咖啡与设计、艺术、手作发生关系;三是引入专业培训与技能体验,比如拉花比赛、风味讲座,把爱好者变成参与者、再变成内容创作者。这些都能让咖啡不止是一杯饮品,而成为一种城市叙事的媒介。


2025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主市集现场(5月1日下午拍摄)五一小长假期间的5月1日和5月2日,作为2025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的主市集,全市规模最大、业态最丰富的“咖啡+文旅商体展”联动活动在北外滩沿岸举办。超350个展位、近百家全球优质咖啡品牌,融合演艺、体育、非遗、潮流文创、露天电影、特色美食等多元消费场景,构建都市生活与创意文化交融的新样本,为市民游客呈现一场“咖啡+万物”的缤纷盛宴。
2025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主市集现场(5月1日下午拍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