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妇门前是非多"这句老话,大家耳朵都听出茧子了吧?
但您知道它还有前半句吗?
"鳏夫房顶炊烟少",这七个字才也是让人鼻子发酸啊!
咱们先说说这后半句"寡妇门前是非多"。
古时候寡妇过日子,那真是步步荆棘。就像欧阳修的母亲郑夫人,丈夫早逝后带着四岁的娃娃,大冬天裹着薄被子逃难到湖北投奔小叔子。
您想想,要是没这个叔叔收留,这对孤儿寡母能活下来都是个奇迹。
更扎心的是,就连范仲淹这样的千古名臣,他母亲谢夫人守寡后为了活下去,也只能改嫁。
更惨的是,朱家的孩子当面戳范仲淹娘俩的心窝子:"我们花朱家的钱,关你这外姓人啥事?"
这话逼得范仲淹离家苦读,硬是靠着每天"断齑画粥"的狠劲考中进士,才把母亲接出苦海。
至于《窦娥冤》里的故事就更不用说了,两个无依无靠的寡妇,被地痞流氓欺负得家破人亡。
所以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哪是什么道德批判,分明是血淋淋的生存实录!
再说说前半句"鳏夫房顶炊烟少"。
白居易的《观刈麦》里写得真切:农忙时节家家户户媳妇送饭,唯独鳏夫的地头冷锅冷灶。
古代男人下地回来,连口热饭都吃不上,这日子过得比黄连还苦。
您看现在电视剧里鳏夫都是胡子拉碴的落魄样,其实都是古人真实写照。
不过古人也不都是铁石心肠。管仲在《管子》里就出过主意:国家要当红娘,给鳏夫寡妇牵线搭桥,送房子送地让人重组家庭。
范仲淹发达后搞的"义庄",专门接济族里孤儿寡母,这都是老祖宗的智慧。
说到底,看一个社会的良心,就看它怎么对待弱势群体。孟夫子两千年前就描绘过理想社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这话放在今天照样掷地有声。
▼今日推荐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