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叫吴秀兰,今年58岁,初中文化,丧偶多年,独自生活在一个小县城的老旧小区里。
丈夫早年因病去世,那时候我才不到40岁,儿子才上初中。
为了把孩子拉扯大,我一边在县医院做保洁,一边兼顾家里的农活,日子虽然苦,但总算过来了。
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了省城工作,成家生子,我也退休了,靠着每月三千多块钱的退休金,生活不算富裕,但也能过得去。
我这个人心软,尤其对亲戚家的孩子,总觉得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我妹妹家的孙女小雅,从小聪明伶俐,学习成绩特别好。
她爸妈在外打工,常年不在家,孩子一直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
三年前,她考上了我们县里最好的高中,因为离家太远,妹妹打电话问我能不能让小雅在我家住,这样上学方便些。
我一口就答应了,想着反正我一个人住,家里空着也是空着。
那年,小雅16岁,一头短发,穿着整洁干净,眼睛大大的,说话有礼貌。她进门的那天,还给我带了一袋苹果,说是奶奶嘱咐她一定要带来。我笑着接过,看着她坐在沙发上,手脚规矩,心里就觉得这孩子懂事。
从那天起,我们的日子变得不一样了。
02
小雅住进来的那一年,我家多了许多欢笑声。
她每天早上六点起床读书,晚上回来就赶作业。
我给她做饭,她基本不挑食,总是吃得干干净净。
她也知道心疼我,吃完饭就抢着洗碗,还会帮我晾衣服、拖地。
她学习压力大,我也尽量不打扰她,家里电视声音开得很小,朋友来串门,我也会提前告诉她,免得影响她复习。
有一次冬天特别冷,我看她手冻得红肿,就去买了副手套给她。她接过来时,眼圈红了,说:“吴姨,谢谢你,你比我奶奶还细心。”我听了心酸,也欣慰,觉得这孩子真是个懂感恩的好女孩。
生活总不会一直风平浪静。
小雅上高二那年,她父母回了一趟老家。
那天她爸来接她,说带她回去吃个饭。
结果傍晚回到家,小雅整个人都变了,脸色发白,眼圈红肿。
我问她怎么了,她摇头不说。
后来我才知道,那顿饭上,亲戚们都在劝她不要再念了,说女孩子家读那么多书没用,不如早点打工赚钱,好给弟弟攒点学费。
那天夜里,我听见她在屋里偷偷哭。我敲了敲门,她急忙擦干眼泪,说是感冒了。我坐在她床边轻轻拍了拍她的背,说:“小雅,你要记住,女人读书,是为了以后不被人看轻。你想念多久书,吴姨都支持你。”
她点了点头,眼泪刷地又流了下来。
从那以后,她学习更加拼命了。
高三那年,学校安排了几次模拟考试,每次她都是全年级前五。可她爸妈却从来没来看过她一次,电话也少得可怜。倒是我,给她准备营养餐,买资料书,陪她出门散步,像亲妈一样照顾她。
有一回,她感冒发烧,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地说:“妈……水……”我听见心里一震,端着水喂她喝,眼泪忍不住掉下来。
她考985那年,填志愿的时候,我陪她一起去的。她爸妈还是没来,说是工地太忙脱不开身。录取通知书下来的那天,她抱着我哭了好久,说:“吴姨,我这一辈子都记得你。”
我说:“孩子啊,记得也好,不记得也罢,只要你以后过得好,我就心满意足了。”
她进大学前的那个晚上,我们聊了很久。她说将来一定要好好工作,赚了钱先给我买个大冰箱。我们都笑了。
她搬走那天,我送她到车站。她行李不多,临走时突然回头对我说:“吴姨,枕头底下我留了点东西,你晚上看看。”
那天回家,我打开枕头底下的拉链,发现里面塞了一叠整整齐齐的百元大钞,还有一封她写的小纸条:“吴姨,我知道你不缺钱,我只是想做点什么。你一直说我在你家白吃白住,其实你给了我一个家。”
我拿着那封纸条,坐在床头哭了整整一晚。
03
小雅已经上大三了,寒暑假偶尔会回来看看我,带着零食和礼物,帮我下厨、洗衣,像从前一样叫我“吴姨”。
她爸妈现在也知道她有出息了,常在村里人前吹嘘。但我知道,小雅的坚强,不是他们给的。
我有时候会想,若是当年我没有一口答应让她住进来,她是不是就走上了另一条路?也许会早早辍学,也许会嫁给一个普通男人,过着平凡甚至辛苦的日子。
可人生说到底,还是要靠自己争气。
我不知道我还能陪她多久,但我知道,她已经学会了飞翔。
有些感情,不是血缘,也可以比亲人更深。有些恩情,不是轰轰烈烈,而是日复一日的陪伴与守护。
她说她会记得我一辈子,其实,我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