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市面上的衣服是仿品,食品是加工的,就连保健食品也出现了假货!
前阵子,央视调查了一款销量火爆、价格高昂的进口保健食品。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款产品在国外根本找不到踪迹,而且它的成本仅仅十几块钱!
那么,这所谓的“进口保健食品”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这些所谓的保健食品还能放心食用吗?
本文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内容为作品完整存在虚构成分,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查无此货·】——»
在刷手机浏览电商平台时,大家总会被标榜为“美国原装进口”“保税仓直发”的保健食品吸引。
央视揭露:这些都是假冒的!价格昂贵却销量惊人,很多人每天都服用。
只要稍微留心,在谷歌、亚马逊等国外购物网站上搜索这个品牌,完全找不到任何相关信息。
所谓的海外品牌信息,连报关单、检验检疫证明都是伪造的。
实际上,这就是商家虚构的名字,把小作坊生产出来的劣质产品包装成进口商品,专门欺骗那些迷信外国货的消费者。
«——【·假进口·】——»
有些商家为了“合法造假”,甚至跑到境外注册空壳公司。
之后将国内生产的低质保健食品出口到这家公司,再把产品运回来放进保税仓库。
按照规定,从保税仓库发货的商品会被贴上“进口商品”的标签。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把包装环节放在国外,从而规避国内严格的监管。
不了解内情的消费者一看是从保税仓发货,就以为这是正规的进口商品。
再加上商家的大肆宣传,这些保健食品的价格竟然比同类正规产品还要高。
比如,山东东营的益诺康药业,他们在本地生产出一堆“胶囊颗粒”,把这些颗粒运到国外,重新换上新包装,印上英文标签,摇身一变就成了“进口保健食品”。
但实际上,这些颗粒可能是用淀粉和色素随便混合而成的,即便加上了运输成本,包装后的产品依然能卖到几倍甚至更高的价格。
«——【·虚假成分·】——»
除此之外,有些不良商家为了牟取暴利,在产品成分和功效上玩起了“文字游戏”。
为了降低成本,他们会大幅减少保健食品中真正有用的成分,甚至直接用廉价替代品。
比如维生素片本应添加足量的维生素C,但他们可能只放一点点,再用淀粉和白糖凑数;
声称可以补钙的产品,其钙含量或许还不到正常标准的十分之一。
有些保健食品,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到初步包装,全部成本加起来可能只有11.5元。
但经过不法商家的一番操作,贴上进口标签,编造各种虚假宣传语后,就能在市场上以百元甚至上千元的价格出售,利润高达1000%。
安徽佰世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WEELX”品牌保健食品就是典型代表。
商家悄悄降低产品中的关键成分含量,原本成本可能就几块钱,但在包装和宣传上却大做文章,把成分表写得天花乱坠,好像每一粒都浓缩了“精华”。
这样一来,成本降低了,售价却翻了好几倍。
消费者花高价买回家,以为吃了能增强体质,实际上根本没什么效果,就像花钱买了堆“空气”。
更严重的是,有些虚标成分的保健食品,长期服用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比如本该补充营养,结果反而耽误了健康。
«——【·虚假药品·】——»
除了这些虚假保健食品外,“民间秘方”假药和虚假减肥产品也是重灾区。
所谓的“民间秘方”,不过是一些毫无药用价值的普通野草,比如常见的狗尾巴草、车前草等。
为了让假药看似有效果,他们往里面掺入消炎药、止疼片等西药成分。
包装完成后,借助各个平台发布虚假广告,再利用患者急于治病的心理,通过熟人推荐、口碑传播,让假药在亲友间扩散,
甚至还会发展二级经销商,让下家帮忙加价销售,进一步扩大假药的流通范围。
至于虚假减肥药更是层出不穷。
使用廉价的普通植物提取物、食品添加剂,甚至丧心病狂地添加西布曲明、布噻嗪、麻黄碱等违禁成分。
这些产品大多出自地下工厂,毫无质量保障。
最后再进行一番夸大其词的宣传,传播各地。
北京海淀区曾查处一起案件,网红主播直播销售含布噻嗪的减肥产品,导致消费者出现呕吐、肠胃痉挛等不良反应。
«——【·结语·】——»
这些虚假药品之所以能够畅销,消费者的心理弱点成了“赚钱工具”,让不少人忘记了健康需要长期坚持运动和合理饮食的基本常识。
此外,“从众心理”也让许多人掉进陷阱。
所以,如果还想购买的话,还是优先选择正规的平台和线下门店,并且仔细检查产品的各项信息。
信息来源:央视财经,2025 年 4 月 27 日,虚标成分、成本低廉!这些“全球购”、保税仓发货的保健品,竟是假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