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物圈子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说不清来历的"好东西",专家宁可说假也不认真。这不是专家们眼力不济,而是一种无奈的自保。

想象一下,如果专家当场认定老张的玉器是真品汉代文物,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第一个问题必然是:这东西哪来的?

说是祖传的?普通人家哪来的汉代玉器?就算真有祖传,拿得出传承有序的证据吗?说是古玩市场买的?那更麻烦——如今正规古玩市场几乎成了赝品集散地,真品从何而来?说不清楚就可能牵扯到盗墓、走私等违法问题。


"清白"比真假更重要

今天的文物市场有个铁律:真品要能"上台面",必须来源清晰。那些能在拍卖行亮相的文物,都有着详尽的"身份证"——哪年哪月从哪个藏家手中流转,甚至祖上何时获得,都有据可查。

早年间,古玩市场确实能捡漏,那时候很多文物来路不明但监管不严。如今不同了,法律严格规定:能交易的文物必须有合法来源证明。那些早年已经"洗白"的老藏家,他们的藏品有完整的流传记录,自然可以合法流通。

但普通藏友手里的精品,哪怕千真万确,也很难证明清白身世。专家要是贸然认定是真品,等于把自己也拖下水——这东西会不会是盗墓所得?会不会是博物馆失窃文物?一旦沾上这些嫌疑,不仅藏主麻烦缠身,专家也会惹祸上身。


收费鉴定的猫腻

有人会问:那些收费鉴定的"专家"不是什么都敢认吗?确实,市面上有不少"商业鉴定师",只要你交钱,他们就能开出各种"鉴定证书"。但这些证书在业内形同废纸,没有任何公信力。

真正的文博专家心里清楚:一张不负责任的鉴定证书,可能成为文物非法流通的"帮凶"。所以他们宁可背负"眼力不行"的骂名,也不愿为来路不明的文物背书。


民藏文物的出路何在?

几年前,曾有人提议建立国家级文物交易市场,给民间真品发"身份证",但最终不了了之。现在的局面是:民间藏友手里的东西,哪怕千真万确,也难获认可。专家不敢认,拍卖行不敢收,最后只能"窝"在手里。

目前民间藏家想要让藏品获得认可,最稳妥的途径是进入专业"圈子",通过各种渠道为藏品"建档"。但这对普通藏友来说门槛太高,稍有不慎还可能被骗。

另一种方式是等待政策调整。近年来,部分地区试点的"民间文物备案"制度,允许藏家申报藏品信息(不涉及真伪鉴定),这或许是未来民间藏品"转正"的一条出路。


我们只是文物的过客

一位老鉴定家曾说过:"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不过是文物的临时保管员。"真正的文物价值需要时间来证明,而非一纸证书。

当下专家们的"不敢认",反映的是整个文物市场的制度困境。这不是单纯的鉴定技术问题,而是如何在文物保护与民间收藏之间找到平衡点的复杂课题。

或许有一天,当时机成熟、制度完善,那些被"雪藏"的民间珍宝终将重见天日。而在此之前,专家们的"视而不见",或许是对文物最好的保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