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评三等功容易吗?新的勋表制度实行后,“让功”现象估计极少出现了。过去,部队中确实存在“让功”现象,比如年底评奖或者重大任务结束后评奖时,存在可争可让的情况。
就像我有个老乡战友,他当时当连长,和指导员关系很好,指导员年龄较大,可能转业时间较早,年底时,连长就把三等功的名额让给了指导员,毕竟上级给连队分配了这个名额。
但后来大家才知道,自主择业时,有三等功可增加5%的退役金领取比例,所以有时候没有三等功,退役时可能会觉得遗憾。就像我们以前机关有个战友,22年还是副营职,选择自主择业时,就因没有三等功而深感惋惜。
“让功”现象显然存在一定人情因素,这种做法不太好。如今新的勋表制度非常全面,军人的评估评奖都能通过勋表体现出来。勋表体系要求将军人所有的荣誉资历、岗位经历都能标准化展示。
2007年发07式军装时,那时还没有勋表,好像只佩戴了一块勋章,我也就戴了大概半年,2008年就退役了。现在感觉新勋表很复杂,要是把立功受奖机会让出去,个人履历这一硬指标可能就会受影响,进而转业安置、退役金待遇都会受到较大影响。
虽然平时大家说起三等功好像挺简单,但在严格评比下,其实难度不小。一般有几种情况可以获得三等功:一是正常的年度评估,但这种指标有限,以前我们在政治部机关时,这种比例就很少;二是在重大任务或比武竞赛中拿到名次有可能立功,比如集团军比武,前三名可直接记三等功,大军区级单位的比武,获得名次能记二等功。
我们以前有个基层政治指导员,参加军队基层建设纲要的比武竞赛并拿到名次,是大军区级的比武竞赛,就立了二等功;还有一种现在似乎比较常见,就是战友有见义勇为等行为,地方反馈回来,有可能会给其立功。
新勋表制度强调功绩可视化,以往仅靠资历和人情就能“拿空功”的情况变少了,“能者上、优者奖”才会成为大家认可的方式。因为勋表不只是装饰,影响也很重要,荣誉与晋升直接挂钩。
从士兵提干来说,两次三等功加上党员和班长经历可以提干;军官立功可增加工资档次,退役金能增发5%;地方优待政策就更不用说了,有些地方对三等功获得者会给予奖励,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甚至十万元都有。地方转业安置时,立功者可享受档案加分、优先选岗等。通过新勋表的动态更新,因为有了功绩,勋表就会有变化,“躺功劳簿”的现象会减少。
未来,我觉得勋表制度的推行,会让解放军的荣誉体系更加体系化、标准化,是很好的数字化管理方式,能动态调整。地方上针对立功战友的配套政策,如奖金、安置等,使得立功的含金量比以前更高,公平性也更好。所以对于战友们来说,只有真抓实干,别指望战友让功,才能在强军路上赢得更多荣誉。
大家对此怎么看?请在评论区留言。
(本文系作者综合公开信息分析,只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或者决策建议,具体政策和信息以官方发布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