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安市清江浦区汇通市场,公共厕所仍在收费,且收费模式颇为“精细”——顾客1元/次,商户0.5元/次,甚至推出15元包月、45元100次的“次卡”。市场管理方解释,收费用于日常维护、水电和人员工资。这一现象看似是市场自主管理的“灵活之举”,实则折射出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短板,值得深入探讨。
早在2001年,国家发改委就明确要求取消公厕收费,住建部后续也多次强调公厕应免费开放。然而,二十多年过去,部分地区的公厕仍以“运营成本”为由继续收费,反映出政策在基层落实的滞后性。市场管理方的解释看似合理,但本质上仍是公共服务责任的转嫁——本该由政府或市场主办方承担的运维成本,最终却由市民“买单”。
汇通市场的差异化定价(顾客1元、商户5毛)和“会员制”收费(包月、次卡),看似是市场化管理,实则暗含公平性问题。公共厕所作为基础民生设施,其普惠性不应因使用者的身份或消费能力而打折。当公共服务被贴上价格标签,就可能形成“谁付费谁享用”的怪圈,甚至影响市场内商户的经营成本。
公厕收费的争议,本质上是城市治理中“公益属性”与“运营效率”的博弈。完全依赖财政拨款可能导致管理僵化,但过度市场化又可能损害公平。理想的解决方案应是政府主导、市场协同——例如通过专项补贴、购买服务或引入智慧化管理(如自动清洁设备)降低成本,而非简单地向市民收费。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往往体现在最基础的公共服务上。公厕是否干净、免费、易得,直接关系到市民的获得感。如果连“如厕自由”都要付费,城市的宜居性从何谈起?淮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更应在细节上体现治理温度,而非让市民为“方便”之事犯难。
取消公厕收费只是第一步,如何确保后续管理到位、卫生达标、运维可持续,才是真正的考验。政府应加大投入,市场管理方也需创新管理模式,而非依赖收费“懒政”。唯有如此,才能让公厕真正成为便民设施,而非城市文明的“尴尬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