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云南频道
尹馨
已是凌晨1点30分,昆明国际航空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主管、三级项目经理张袁城紧张地盯着最后一架航班滑入停机位。当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的跑道灯光渐次熄灭,他赶紧给出信号,指挥早已在旁待命的施工人员迅速入场。在数盏探照灯交错的光柱下,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开始了。
张袁城在工地上巡检。人民网记者 虎遵会摄
回忆起建设昆明机场东二跑道工程时的点点滴滴,张袁城心中充满自豪。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作为云南省重点工程,于2023年7月率先启动东二跑道实质性施工。这项工程开创了国内先例——在确保机场正常运营的前提下开展工程建设,面临着工程影响范围广、工期紧张、施工风险高等多重挑战。
“如果东跑道因施工停航,每天将影响四五百架次航班起降,经济损失高达上千万元。”张袁城深知责任重大,他主动担起担子,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开展多场景计算机仿真模拟。最终,团队选择通过提升施工技术难度这一方案,成功实现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双跑道持续的运行。
在前期准备工作中,张袁城率领团队调研并收集机场现状地面运行环境、空域运行环境和航班计划,结合运行规则等,深入研究各种施工方案对机场运行的影响,不断细化不停航施工方案、创新工艺工法、优化关键线路和施工方案,倒排工期、实时纠偏。
2023年9月至11月,每周有5天的凌晨1点30分至5点30分,是关闭导航设备的唯一窗口期,施工必须争分夺秒。张袁城所在的指挥部分成两班,轮流值守。
面对既要保证飞行安全,又不能降低运行效率,建设进度也不能受影响,还要统筹协调各参建单位的多重考验,张袁城坦言,那段时间,整个团队都承受着巨大压力。他常常要靠不停地说话来缓解焦虑情绪。”后来,他干脆在休息时间也守在工地上,“只有看到施工机械时才能安心一点。”
经过64天昼夜不停的协同奋战,张袁城和团队完成了场地清表约19万平方米、土石方填筑约9万立方米、水泥混凝土道面及水稳基层约4万立方米、新建排水沟约2.3公里的施工任务。经过7天的飞行校验后,下滑台信标及测距仪如期重新启用,实现了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新建东二跑道工程首个控制性节点按期完成,保障了各航空公司被调减的航班按原计划顺利恢复。
张袁城(左)指导施工人员检修压路机。人民网 尹馨摄
这样的攻坚克难场景,对拥有18年机场建设经验的张袁城来说并非首次。早在2015年,在云南“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的首批一类通用机场——弥勒通用机场的建设中,时任项目负责人的张袁城就曾面临过类似的挑战,弥勒机场工程标准高、工期紧、施工难度大,当时被业内视为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当时通用机场建设规模与发展路径均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在推动项目早日开工建设的目标压力下,张袁城带着团队主动对接行业主管部门,解决了空域限制、通用机场建设标准缺失等多个难题,为项目全面开工建设筑牢基础。
“搞工程的人最怕‘想当然’,要建设‘品质工程’,工程质量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这是张袁城常挂在嘴边的话。长水机场改扩建工程启动后,为更好解决飞行区工程实施过程中复杂地质条件处理、大型土石方工程精细化调配等难题,张袁城又带头搞起了“科研”。
施工现场土料含水率高,传统晾晒法需耗时数月,严重影响工期。张袁城统筹协调参建各方,制定科学的施工计划,对土料进行检测、分析,通过不断测试各种配比,最终找到了适合长水机场地质条件的“红黏土+风化料掺拌工艺”,成功运用到飞机维修基地一期工程中。这是改扩建工程的第一个创新工艺,之后也应用到其他标段。
除了技术难点多,施工现场还要面对多专业同步实施、多标段同时开展且交叉作业等问题。全场2000多台车辆,其中运输车871台,施工机械约410台,运输量大,车辆往来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
数字技术的运用,为工程提供了精细化的安全保障。张袁城带领团队深入钻研,顺利完成西三跑道、西北绕滑、飞机维修基地一期工程机坪部分的改扩建施工计划;完成装配式箱涵在机场工程应用的专项课题研究;主导完成不停航施工灯光标志设置标准、飞行区道路标志标线设置标准的编制。
“这是一个百年工程,施工的安全和质量是我们最大的责任。”2024年,张袁城获得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作为改扩建项目的参与者,他笑称自己是一名普通的“筑路人”,细数着工地上的每一次日升月落,见证着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每个阶段的变化,“就像看到自家孩子在不断成长,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