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间,不少国产品牌运动鞋曾风靡一时,成为无数人青春岁月中的重要记忆。
这些品牌从默默无闻的小作坊起步,凭借卓越的品质、精准的市场策略以及时代的推动,一度成为国人脚上的骄傲。
然而辉煌过后,这些品牌却逐渐退出了主流视野,有些甚至被打上了“过时”“低端”的标签。
这些曾经闪耀的国货为何会跌落神坛?你是否也穿过它们的鞋子呢?
回力
提到回力,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那双经典的红白配色帆布鞋,简约、耐用又实惠。
上世纪50年代,回力鞋厂在上海成立,几位怀抱实业救国理想的创业者开启了这一品牌的传奇之路。
当时中国的体育事业刚刚起步,回力敏锐地抓住了机会,成为国家队运动员的指定用鞋。
60年代,中国运动员穿着回力鞋在国际赛场上拼搏,那是属于国货的荣耀时刻!
到了80年代,回力帆布鞋更是席卷校园,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一双,觉得它既实用又时尚。
回力之所以能登上巅峰,离不开它的“国民”定位——价格亲民、质量可靠,再加上国营企业的背书,让回力几乎成为了运动鞋的代名词。
那时国外品牌尚未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回力几乎没有竞争对手。
90年代市场经济兴起后,回力开始尝试多元化发展,推出了篮球鞋、跑鞋等新产品,销量一度突破千万双。
不过好景不长,2000年后,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巨头带着更潮流的设计和更强的品牌故事进入中国市场。
回力的传统设计和单一的产品线开始显得不合时宜。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家国企,回力在管理上过于僵化,营销方式也相对保守,完全没有与年轻人建立情感连接的想法。
到了2010年前后,回力被贴上了“廉价”“老土”的标签,许多人认为穿回力鞋显得“不够体面”。
不过回力也曾试图东山再起。2010年左右,全球掀起复古风潮,回力顺势推出联名款帆布鞋,并邀请时尚博主推广。
一时间,回力再次成为“国潮”的代表,许多年轻人在街头晒出自己的回力鞋,认为这是一种文化态度的表达。
可惜这波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由于缺乏持续创新的能力,加上过度依赖联名款炒作,消费者的兴趣逐渐消退。
此外,假货泛滥和销售渠道混乱也让回力的品牌形象受到严重冲击。
如今,回力鞋主要出现在三四线城市,但在年轻一代心中,它已经很难与“潮流”画上等号。
归根结底,回力的问题在于未能与时俱进。
虽然它的初心是好的,但过于沉溺于过去的光辉,缺少持续创新的动力。
商业竞争从不等待任何人,当你停下脚步,别人早已遥遥领先。
德尔惠
如果说回力承载了老一辈的记忆,那么德尔惠则是80后、90后的青春印记。
德尔惠的故事始于1980年代的福建晋江,一群本地企业家看中了运动鞋市场的潜力,创立了这个品牌。
早期,德尔惠通过模仿国际品牌的款式并以低价销售,迅速占领了二三线城市的市场。
真正让德尔惠走向全国的,是签约周杰伦作为代言人。
彼时,周杰伦是华语乐坛无可争议的巨星,他的每一首歌、每一个造型都能引领潮流。
德尔惠借助这股“杰伦热”,推出了一系列主打年轻化、个性化的运动鞋,在广告中展示周杰伦穿着德尔惠的鞋跳街舞的画面,简直酷炫无比!
2000年代中期,德尔惠的门店遍布全国,销量紧追安踏、361°等同行。
学生们省吃俭用也要买一双德尔惠,认为这是潮流的象征。
然而在这片繁荣背后,危机早已潜伏。
德尔惠的成功依赖于模仿和低价策略,但在产品设计和质量上始终缺乏核心竞争力。
与国际品牌相比,德尔惠在科技感和舒适度方面明显落后。
更糟糕的是,德尔惠的营销过分依赖周杰伦,而没有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品牌调性。
2010年周杰伦合约到期后,德尔惠的吸引力骤然下降。
失去明星光环后,消费者发现德尔惠的鞋子其实“没什么特别之处”。
与此同时,福建本土鞋企之间的激烈竞争也让德尔惠备受打击。
安踏、特步等品牌通过赞助赛事、研发新技术等方式不断拉开差距,而德尔惠仍然固守旧有模式,产品线单一,营销手段乏善可陈。
2010年后,德尔惠的门店开始大面积关闭,品牌逐渐淡出市场。
到2020年,德尔惠正式宣布破产清算,曾经的“国民潮牌”就此落幕。
喜得龙
喜得龙的故事与德尔惠有相似之处,但又多了一丝“港味”。
这个品牌诞生于1990年代的福建,创始人瞄准了内地消费者对香港文化的狂热追捧,特意将品牌包装成带有“港风”元素的运动鞋。
1999年,喜得龙请来香港天王郭富城代言。
郭富城的歌舞魅力无人能敌,他的广告使喜得龙的鞋子迅速成为年轻人追逐的对象。
2000年代初,喜得龙的门店遍地开花,销售额一度突破10亿元。
喜得龙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港式营销”策略。
当时,香港的电影、音乐和时尚就是潮流的代名词,喜得龙巧妙地借势而行,塑造了一个“有态度”的品牌形象。
它的鞋子设计大胆、色彩鲜艳,价格适中,深受三四线城市年轻人的喜爱。
然而,就像德尔惠一样,喜得龙的辉煌也是建立在沙滩之上的。
它的产品研发能力薄弱,鞋子的舒适性和耐用性远不及国际品牌。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消费者的消费更加谨慎,喜得龙的低端定位问题逐渐显现。
与此同时,耐克、阿迪达斯通过降价和本土化策略,抢走了喜得龙的市场份额。
郭富城的代言效应也在逐年减弱,品牌却没有新的明星或故事来延续生命力。
更致命的是,家族式管理模式导致决策效率低下,库存积压、资金链断裂成为常态。
2010年后,喜得龙的门店数量急剧减少,品牌几乎销声匿迹。
如今提起喜得龙,许多人甚至记不起它曾经的辉煌。
贵人鸟
贵人鸟可能是这四个品牌中最“年轻”的一个,但它的兴衰历程同样令人感慨。
贵人鸟成立于2004年,同样来自福建晋江。
创始人林天福胸怀大志,他希望贵人鸟能不仅仅是一个卖鞋的品牌,而是成为“中国的耐克”。
2000年代末,贵人鸟通过赞助《快乐男声》等热门综艺节目,迅速走红。
2010年前后,贵人鸟的广告铺天盖地,门店开进了全国每一个县城,市值一度超过400亿元,堪称国货运动品牌的黑马。
贵人鸟的成功得益于精准的营销和渠道下沉战略。
那时,综艺节目是年轻人关注的焦点,贵人鸟通过赞助和植入广告,成功打入消费者心智。
它的鞋子设计时尚,价格合理,特别符合小镇青年的需求。
再加上密集的线下门店布局,贵人鸟几乎成为了二三线城市的“国民品牌”。
然而,贵人鸟的问题在于“野心过大”。2015年后,贵人鸟开始疯狂扩张,涉足服装、体育产业,甚至进军房地产和金融领域。
结果,多元化战略不仅没有取得成功,反而拖累了主营业务。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安踏、特步通过技术研发和国际赛事合作稳固了地位,而贵人鸟的产品却缺乏亮点,逐渐被消费者抛弃。
更糟糕的是,贵人鸟陷入了严重的债务危机。2018年,其股价暴跌,债务高达数十亿元。
2020年,贵人鸟申请破产重整,曾经的“国货黑马”彻底跌落神坛。
如今,贵人鸟仍在努力挣扎,但要重现往日的辉煌已几乎不可能。
这四个品牌的兴衰史,实际上反映了国货运动鞋行业的发展轨迹。
它们的辉煌得益于那个物资匮乏、消费者选择有限的时代,同时也离不开精准的营销策略和明星效应。
回力仍在依靠“国潮”延续生命,贵人鸟则在重组中寻找出路。
反观安踏、特步、鸿星尔克的成功,则证明了国货并非没有机会。
只要明确自身定位,用心做好产品,国货完全能够与国际品牌一较高下。
事实上,消费者并不排斥国货,他们只是渴望更好的选择。
信息来源:上游新闻2021年10月12日关于“一边卖惨,一边抄袭,回力没找准自己病根”的报道未来网2022年2月11日关于“高管索贿330万,屡陷质量门、抄袭门:回力‘回天乏力’?”的报道时代周报2018年1月23日关于“国产运动品牌德尔惠的跌落”的报道北国网2024年05月13日关于“喜得龙——岁月流转,传奇永恒”的报道中国企业家杂志2024年3月1日关于“被调查的董事长 救不了贵人鸟”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