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鲜战争爆发前,美国人曾经说过朝鲜在他们的防御圈之外,但在战争爆发后,他们仍然派来了军队。
他们对外说,希望击退侵略者,把北朝鲜人赶到三八线以北,但结果却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更可耻的是,他们还派第七舰队进入了台湾海峡。
此时的斯大林为了避免同美国发生直接冲突,保障苏联的利益最大化,转而希望中国军队出兵朝鲜。
而我国为了维护东北地区的安全也别无选择,在还未完全统一、国内经济落后的情况之下毅然奔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
中国是一个知恩图报的国家,我们感谢苏联当时提供的大量武器物资和空军援助, 这几乎让志愿军的装备脱胎换骨 。
但客观来讲,我们也应该清楚在这些援助的背后存在的利益驱使。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斯大林鼓励我国出兵朝鲜的根本原因。
朝鲜战争爆发之前,金日成曾多次向斯大林请求援助,以武力统一朝鲜半岛,但斯大林以时机尚未成熟等原因拒绝。
但当1950年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后,斯大林就改变了对金日成以前的态度。原因有两点。
第一点:1950年1月底,美国表示将朝鲜排除在美国国家利益范围之外,如果说此前斯大林对推动朝鲜发起攻击还有所顾虑的话,美国方面的这一举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的担忧,为朝鲜进攻大开绿灯提供了条件。
而朝鲜半岛也可以作为苏联对抗美日,取得太平洋出海口的前哨和缓冲地带的机会。
第二点:中苏条约的签订,使苏联曾经在中国的一部分利益消失了,那就是中国东北的长春铁路使用权、旅顺和大连的太平洋不冻港等。
斯大林一直力图恢复沙俄19世纪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那么新的中苏条约显然与其背道而驰。
从中国角度出发要求苏联重签中苏条约是出于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和朝鲜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此举却迫使苏联的利益受到损害,使斯大林不得不开始考虑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对朝政策。
那就是通过战争在朝鲜半岛重新获得一个入海口。因为不论战争结果如何,斯大林都可以达到目的。金日成如果顺利统一南方,苏联当然可以获得朝鲜半岛上的港口,而且仁川、釜山港的位置要比旅顺港优越得多。
而一旦战事不利,东北亚紧张的局势很可能会迫使中国要求苏联长期在中国东北驻兵,根据新的中苏条约,一旦中国卷入战争,苏联就可以使用中东铁路。
正是以上原因促使了斯大林对金日成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斯大林的如意算盘
斯大林不与美国发生直接冲突,是支持金日成的前提条件。虽然美国已经对外声明朝鲜不在其防御范围之内,但万一战争开始后,美国干预了怎么办?
斯大林为了达到双保险,才不愿意自己出兵,从而寄希望于中国。
而且历史上中国同朝鲜有着紧密联系,明清两代的中国政府都有援朝抗倭的历史,中国同朝鲜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并且如果朝鲜战场失利那么就会危及中国领土安全。
但当时中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新中国刚刚建立,西南余匪还未剿灭,更重要的是台湾还被国民党占领,国家统一尚且未完成。
在战争爆发之前,我国对于朝鲜要武力统一的态度,更趋于防御。毛主席曾说:
“如果美国人走了,日本人也没有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劝朝鲜同志不要向南朝鲜发动进攻,而是等待更有利的形势。”
因为解放台湾是当时首要任务,由于跨海作战需要海陆空三军协调立体作战,解放军由于没有空军也认识到空军作战的重要性,中国多次请求苏联予以援助,但却被斯大林一直拖延。
斯大林很清楚,苏联如果支援空军,那就意味着与美国空军开战。而且苏联当然会花费很长一段时间,那么谁去入朝作战?
因此台湾就成了苏联的一个最大的筹码了。
斯大林当然知道,但不管朝鲜战争谁获胜,苏联都是赢家。
中国如果出兵,朝鲜胜利了,那么朝鲜这个苏联的远东哨所就能保住。
苏联的如意算盘打得叮当响,金日成就要成功时,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介入使战争局势逆转,这是斯大林没想到的。
北朝鲜溃败到三八线以北向苏联求援,但斯大林不会给美国留下援助朝鲜的口实。于是斯大林便口授了一封电报给苏联驻华大使马申,提出:
“希望中国能为朝鲜人民提供援军,哪怕五六个师也好。中国部队可以志愿者身份出现,当然,由中国的指挥员统率。”
1950年10月10日,斯大林仍表示,苏联空军暂时不能配合中国志愿军入朝作战,对此,我军下令暂停出兵朝鲜。
斯大林得知此消息后,于是宣布希望让朝鲜同志把他们的军队、武器、物资和部分工作人员撤退到中国东北并组建流亡政府,与其说这是苏联为中国考虑,不如说是对中国不出兵的变相威胁。
朝鲜战争的幕后推手
朝鲜战争从一场内战发展到中美等多国参加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局部战争,朝鲜战争的升级,和斯大林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整个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苏联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军事实力空前增强,成为国际事务中处于举足轻重的社会主义强国。
但同时,卫国战争给苏联留下了严重的创伤,大批工厂设备被摧毁,大片农用耕地被破坏,大量的建筑被毁坏,2000万人被夺去了生命。
此时,苏联人民迫切希望休养生息重建家园。
在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中,以美苏为首的相互对立的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称的。
美国和他的伙伴国要比苏联集团强大。1950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苏联的3倍,北约联盟加上日本的财富,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4到5倍。
从总体上看,苏联的实力弱于美国,而苏联在军事领域与美国基本相当。但是战争不仅仅是在考验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它是考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其中经济实力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作为苏联最高首脑的斯大林不会不考虑到这个问题。
此时的欧洲是美苏关系紧张的中心地区,战后苏美在欧洲的一次重大摩擦所致的柏林危机,使德国分裂为东西两国,但斯大林并没捞到好处。
而苏联东部几乎占据了亚洲的全部北方地区,尤其在美国独占日本后,中国东北和朝鲜地区的战略价值就更为突出了。它们成为了苏联同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缓冲地带。
但中苏同盟的建立使得苏联即将失去东北,朝鲜对苏联来说就更为重要了。
自1950年初,斯大林开始大规模地向北朝鲜提供武器装备。至此,通向战争的道路对于金日成来说已经畅通无阻,需要的只是确认和实施具体的作战计划了。
6月25日,北朝鲜军队依照计划越过三八线,向南朝鲜发动了进攻。
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很快地做出了反应。美国在苏联代表缺席的情况下操作联合国安理会做出了三项决议:6月25日议案要求北朝鲜立即停止战争行动,北方军队撤回边界自己的一方。
6月27日安理会再次通过"紧急制裁案",“迫切需要采取军事行动,责成联合国向大韩民国提供可能需要的援助。7月7日,通过了派遣联合国军的决议案。
美国介入了朝鲜内战,朝鲜战争升级了。
在联合国军仁川登陆后,朝鲜局势日益恶化。9月北朝鲜向苏联求援,但是斯大林没有接受朝鲜政府关于苏联直接出动军队的请求,却撤退部分驻朝鲜的苏联专家和苏联工作人员。
北朝鲜的统一战争是得到斯大林首肯的,面对美国的直接参战斯大林应当是出兵帮助朝鲜,但是斯大林却没有。这与斯大林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以及他的外交思想是密切相关的。
在之后的朝鲜战争中,苏联在外交上支持朝鲜和中国,也向中国提供了军事装备,苏联人的空军秘密支援中国,掩护和训练中国飞行员,有意思的是,他们的飞机上没有苏军标志,并且严禁飞行员在战斗中用俄语对话。
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者苏联,斯大林宣布,只有苏联的利益和安全得到保证,国际共产主义的利益才能得到最好的体现。
斯大林以国家利益为首,为了苏联远东安全和美国在亚太地区争霸的缓冲带支持金日成发动了战争,苏联对朝鲜政策不断改变和干预,而且在安理会放弃了否决权,间接使得美国能够介入朝鲜战争。
此时中国别无选择,在本国还未完全统一、国内政治不稳经济落后的情况之下奔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
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表现了强烈的国际主义精神,同时中国也丧失了解放台湾的最好时机。
不过另一方面来看,斯大林虽然没有直接出兵参战,但是苏联也给中国和朝鲜的大量支援,尤其是后来苏联空军秘密参战,更是推动了朝鲜战场向着有得于我方的方向发展,可以说我军在朝鲜战场的胜利是与苏联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朝鲜战争若干问题再研究》姬秉新
《朝鲜战争斯大林不直接出兵参战的原因》孙军
《斯大林鼓励中国出兵朝鲜原因探究》宋媛媛
《斯大林是否操纵了朝鲜战争》张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