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朋友圈总能看到老广们为双皮奶和姜撞奶争得面红耳赤。有人抱着甜品碗拍胸脯说"双皮奶不甜算什么人生",转头就被同事怼"没喝过正宗姜撞奶才说这种话"。这两碗牛奶制品,看着都白嫩嫩的广式甜品,到底有什么区别?接下来菜卫卫就大家掰开揉碎了聊聊,保准看完你比本地人还会挑。



第一个,起源不同

顺德大良镇1880年诞生的双皮奶,早年间养牛的农户看着鲜奶喝不完,煮开后搁凉了发现表面结层奶皮,舍不得浪费就把奶倒出来,加勺糖打个蛋再倒回奶皮底下,蒸完居然变出两层奶皮。靠着水牛奶结出两层奶皮,硬是在甜品界闯出了"岭南燕窝"的名号。



而番禺沙湾镇的姜撞奶更绝,传闻以前卖豆腐花的老伯,天冷时误把热奶撞进姜汁里,没想到瞬间凝成嫩滑的奶冻,从此成了岭南人驱寒的“热甜招”。姜汁要现磨的,奶得烧到70 - 80℃,端着奶碗离姜汁碗20厘米高,“哗”地一下冲进去,冲完还得拿盘子盖紧焖3分钟,掀开时用勺子压一压,能稳稳托住勺子才算成。



第二个,做法不同

双皮奶得取当天现挤的水牛奶,文火慢炖到70度就离火,等表面结出第一层奶皮,再用竹签轻轻挑开倒出底下奶液。这时候混入蛋清砂糖二次炖煮,让奶皮重新浮上来才算完活。整个过程比伺候祖宗还精细,温度差个两三度,奶皮厚度立马给你脸色看。



姜撞奶得选纤维粗糙的老黄姜现磨取汁,倒进75度的热牛奶里,手速要快姿势要帅。这时候整碗奶会在眼皮底下凝固成豆腐脑状,成败就在转瞬之间。有经验的师傅会告诉你,碗底留点姜渣才是老饕吃法,那股子辛辣劲儿能直冲天灵盖。



第三个,口感不同

双皮奶吃的是“两层皮的讲究”,上层奶皮带着微微焦香,用勺子轻轻一戳,下层嫩滑的奶冻颤颤巍巍。用勺子舀着吃,能拉出半透明的丝儿,含嘴里不用嚼,抿两下就化了,最后留点蛋清的鲜。讲究的店家会配红豆或芒果,但老派人就认准原味,说加了料反而糟蹋东西。



姜撞奶的口感更带“劲儿”,刚撞好时趁热吃,奶冻带着姜汁的温热,入口先是滑溜溜的,接着舌尖能尝到一丝辣,跟夏天吃薄荷糖似的,辣得很清爽,不是那种冲鼻子的辣。这种冰火两重天的体验,感冒鼻塞时来一碗,比吃感冒药还痛快。番禺有家三十年老店,老板坚持用台山老姜,辣得小姑娘边哭边往嘴里塞第二碗。



第四个,地区吃法不同

双皮奶从顺德传到广州、香港,各有各的做法。香港的双皮奶喜欢加淡奶油,吃起来更香浓,像奶味更重的布丁。广州的则保持传统,水牛奶打底,突出一个“纯”。去年去顺德大良,在巷子里的老店吃双皮奶,碗底还藏着几颗莲子,老板说这是老一辈的“讲究”,甜中带点清苦,更显奶的香甜。



姜撞奶则是街头巷尾的糖水铺都能见到,一碗下肚,浑身暖和。在潮州地区,姜撞奶常配着“鸭母捻”(一种糯米丸子)吃,甜汤里既有奶的滑,又有丸子的糯。到了秋冬,广东妈妈们总爱给孩子做一碗,说“驱驱寒气”,比啥都强。



食用小技巧:

1,胃寒体虚的选姜撞奶,贪凉怕热的挑双皮奶。

2,小情侣约会适合分食双皮奶,爷们聚会得来碗姜撞奶发汗。

3,夏天午后犯困就吃冰镇双皮奶,冬天北风呼呼必须姜撞奶暖身。

广州朋友教我一招绝的:先吃双皮奶润喉,再来姜撞奶收尾,保证甜辣平衡不上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