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卢沟桥上的炮火,如同撕裂天际的惊雷,震碎了中华大地的宁静。这场蔓延的战火,在两年后悄然笼罩了赣北这片古老的土地。永修县艾城镇,这个依修河而建的江南村落,曾经被河水滋养的稻田,此刻泛着不安的涟漪。鹊湖村里,12岁的童养媳陈海棠尚未察觉,她记忆中最后一个完整的冬天,即将在冰冷的刀刃光影中支离破碎。



那年深秋,寒意早早侵袭了大地。修河两岸的芦苇荡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即将到来的劫难。当侵略者的铁蹄突破马当防线后,如同贪婪的毒蛇,沿着水道向鄱阳湖流域缓缓蠕动。1939年的春天,布谷鸟的清脆啼鸣被飞机的轰鸣声无情取代。陈海棠亲眼目睹三架涂有血红标志的飞机,几乎贴着茅草屋顶低空掠过,机枪扫射的子弹在地面划出一道道焦黑的痕迹,宛如大地被撕裂的伤口。村民们惊慌失措,挑着箩筐向山野逃去。年仅13岁的陈海棠,咬着牙挑起半人高的米担,扁担深深压进她稚嫩的肩膀,那钻心的疼痛,至今仍仿佛刻在她的骨头里,成为难以磨灭的记忆。



逃难的人群如同惊散的羊群,在侵略者的追逼下四处奔逃。在鄱畈村下岸江家,陈海棠的父辈们遭遇了悲惨的命运。他们被铁链锁在祠堂的梁柱上,天井上方的天空中,乌鸦盘旋嘶鸣,仿佛预示着不祥。后来,陈海棠从幸存者颤抖的讲述中得知,那些穿着皮靴的侵略者,往门窗缝隙中灌进有毒的气体。八个被铐住的男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尽全力撞断了房柱,倒塌的瓦砾最终成为了他们共同的坟墓。河滩上,漂浮着被尖锐利器挑破的襁褓,一个扎着红头绳的女娃,右手永远指向天空,这个画面如同烙印,在陈海棠的噩梦中重复了六十年,每一次想起,都让她心痛不已。



农历十一月十五,原本是陈海棠的生辰,然而1940年的这一天,虬津街上本应喜庆的爆竹声,却被燃烧弹的爆炸声所取代。四颗炸弹分别落在下岸江家、饶下岭、戴家屋场和虬津镇最热闹的米市,巨大的爆炸声响起,腾起的烟柱在百里之外都清晰可见。那些躲在菜窖里的老人,趴在稻田里的孕妇,最终都被汽油弹点燃,成为了一个个移动的“火人”,他们的哀嚎声响彻天际。曾经炊烟袅袅、充满生机的千户大村,到抗战胜利光复之时,只剩下四百来户残缺不全的人家,到处都是断壁残垣,一片凄凉。
战后,陈海棠回到家乡,在废墟中寻找童年的痕迹,她翻找着曾经的木梳,却只挖出半截焦黑的房梁。她常常静静地蹲在修河渡口,望着对岸虬津镇新栽的柳树发呆。那些被毒气熏死的乡亲们,没有墓碑,他们的名字如同飘散的蒲公英,随着江风散落在芦苇丛中,渐渐被世人遗忘。直到2006年,史志办的工作人员找到她,八十岁的老人在说起飞机扫射的场景时,仍会本能地缩起肩膀,仿佛头顶又响起了飞机螺旋桨的嘶吼声,那段痛苦的记忆,从未真正远离。



如今,修河两岸的稻田依然肥沃丰饶,每到新米入仓的时节,老人们总会留出一把白米,轻轻撒向河心,这是他们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也是对那段苦难历史的铭记。陈海棠的证言和那些泛黄的照片,被小心翼翼地收进县志档案馆,在第十一柜第二格,与无数破碎的往事一起,成为历史的有力见证。当春风再次吹绿江岸,芦苇荡在风中轻轻摇曳,总有人仿佛能听见从深处传来遥远的哭声,那是岁月的警示,提醒着活着的人,要如何在曾经的伤口上,培育出永不凋谢的希望之花,让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这片土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