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愿意与日本扯上关系,恐怕很少有人、有国家愿意与日本这样不负责任的国家有关联。即使有关联,也只谈利益。

如此一来,日本在国际社会上很少有真心实意的朋友。当然,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不能简单的以朋友来界定。

可要问谁在日本的熟人最多,想必很少有人能给出准确答案,毕竟历史上的人物实在太多了。

不过,仔细摸索还是能找到这样一个人,他与日本的关系十分紧密,是日本历史上最特殊的一个人物,只因为他在日本的熟人实在太多了。

这个人便是,李梅。



提起李梅,是不是大家都认可这个观点?事实也的确如此,李梅的火攻让东京变成了熟人的世界。

战后,李梅还因为熟人多,被日本颁发了最高荣誉奖章。

1944年之后,美日双方在太平洋的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美国开始有机会直接轰炸日本本土。

B29轰炸机也在这个档口服役,使得美国如虎添翼,对日本本土有了足够的威慑力。



只不过轰炸初期,B29轰炸机队在汉塞尔少将的带领下没有取得太大的战果。

汉塞尔的作战理念是要精准打击日本的工业和军事目标,尽管日本本土的防空力量较为薄弱,可精准轰炸带来的效果极其低下。

这样作战显然不符合美国人的需要,于是1944年8月第29轰炸机队更换了指挥官,李梅走马上任。

到1945年1月的时候,李梅直接接管了第20航空队,成为了司令官,开始主持对于日本本土的全面轰炸。



李梅和汉塞尔的作战目标同样都是为了摧毁日本的军工和打击日本人的士气,但李梅在总结了汉塞尔的作战和日本的现实情况之后,放弃了精准打击的作战方式,开始有针对性地实施毁灭轰炸。

汉塞尔用的是高爆弹,李梅却用起了燃烧弹,且是威力巨大的m69凝固汽油弹。

这种炸弹一旦落地势必会造成大面积的火灾,且是那种持续不断、温度极高的灾难级别火灾。

原因大家都知道,日本的建筑以木质,十分便于纵火。



加之日本的军工企业大多会选择人口密集的区域部署,企图用日本平民的性命来限制盟军的轰炸。

因而李梅在更换弹药的同时也摒弃了只炸军工企业的限制,同意实施无差别、大面积轰炸。

如此一来,日本的军事单位、居住区域全部成为了美军b29轰炸机的轰炸目标。

地毯式的轰炸也由此拉开,轰炸的高潮主要集中在1945年3月到5月。



以3月10日东京大轰炸为例,这一天美国出动的轰炸机数量高达334架。

虽然b29的数量足够多,但李梅还是要求每架b29轰炸机必须尽可能多的携带燃烧弹。

基于此,轰炸机的机炮、防护装置全部拆除,载弹量一下猛增至6到8吨。

按照日军的防空能力,b29在夜间突袭的时候可以进一步降低飞行高度,保持在2500米以下,这样使得投弹的精度更加高。

种种保障措施下来之后,1700吨燃烧弹投放在了4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被轰炸、焚毁的面积占据了东京的1/4,10万人死亡,100万人无家可归。

这还仅仅是官方的数据,实际情况死亡的人数只会更多。

至于死亡的方式不仅仅是轰炸那么简单,m69凝固汽油弹产生的火风暴温度直逼1000度,河水都会沸腾开锅。

许多日本人不是被火烧死的,而是窒息而死。

这一次的轰炸死亡的人数就超过了广岛原子弹的死亡数量。



轰炸并不仅仅围绕着东京开展,第20航空队在大阪、名古屋、神户等地区都实施了轰炸行为。

林林总总,日本66座城市遭到了燃烧弹的光顾,50万日本人死亡,800万人无家可归。

工业能力直接下降了50%以上,横滨这样的城市85%的城区被大火焚烧殆尽。

这样的成绩无疑加快了日本投降的步伐,避免了盟军更多的伤亡。



至于反对者则认为李梅轰炸致使平民伤亡过多,应该判处战争罪。

这些人没有认清日本的本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全民侵略,而非某一个人、某一支部队的罪过。

就连日本人自己对李梅也十分认可。

战后,给李梅亲自颁发了外国人能够享受到的最高级别勋章。

所以说,有熟人就是好办事,李梅这些成绩的取得全部是熟人的功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