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5:30的街头,城市还在沉睡。江津105路公交车中心医院起点站已经亮起一盏灯,步长岭仔细地检查着轮胎气压;50公里外的塘河硐寨村,刁胜伦打着手电筒给荔枝园里的荔枝树授粉;而城区医院的加护病房,陈艳刚刚为一位危重病人擦完身......

这不是电影镜头,而是江津劳动者们普通的一个清晨。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劳动节的意义,或许藏在一双布满茧的手掌里、一句沙哑却温柔的叮嘱中、一趟风雨无阻的末班车上…… 今天,我们走进5位劳动者的日常,记录下他们的画面,听听“普通的劳动者”背后不普通的故事。

江津区塘河镇硐寨村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员,刁胜伦

“脚踩过泥土的人,最懂咋给农户们卖粮食、卖土鸡和土鸭子。”

海拔900多米的塘河滚子坪上,驻村队员老刁顶着暴风雨走访贫困户,笔记本里夹着村民送的治风湿草药,蹲在林子里和村民一起研究今年的荔枝咋能卖个更好的价钱。


▲刁胜伦在帮农户抬土货

2023年6月,自小在农村长大的刁胜伦重返土地,成为塘河硐寨村的驻村队员。“离泥土越近,越懂怎么让土里长出金子。”两年间,他带着村民将荔枝林、柚子林从“靠天收”变成“订单制”,土鸭蛋贴上二维码溯源标签,连最倔的老农都学会在直播间打趣地吆喝:“咱这土货,老刁担保‘比初恋还纯’!”


▲ 刁胜伦 在田里插秧 记者 周邦宁 摄

“土货滞销?找老刁!”他自费买下孤寡老人的蜂蜜、残疾户的土鸡蛋,朋友圈成了“线上农贸市场”。去年一场直播,他忙上忙下联系直播带货的网红博主们,举着真龙柚啃出汁水的介绍:“这柚子的甜,比得上咱村民的心!塘河真龙柚,比真龙还货真价实!”3万斤柚子48小时售罄。为帮农户陈美文卖中药材泽泻,他蹲在药田三天两夜,指甲缝嵌满泥,2000斤中药材连夜打包发往全国。村民调侃:“刁干部的手机比耕牛还忙!”

深夜11点,村民黄同超突发脑淤血,刁胜伦接电话后狂奔出门,10分钟赶到现场,一路攥紧黄同超的手安抚:“老黄,白沙二院的医生等着呢!”救护车飞驰过泥泞山路,他湿透的后背紧贴担架,凌晨3点确认病情稳定才悄然离开。驻村两年,他帮助过残疾人评残、带领过准大学生办理助学贷款,他还带领村民外出学习中药材种植、培训本土直播人才、采写新闻稿件宣传硐寨村……手机永远开着最大音量——“乡亲们的事,耽误不得。”


▲刁胜伦在田里插秧 记者 周邦宁 摄

“我就是个农民。”刁胜伦擦着沾泥的鞋说,他的“办公室”在滚子坪的荔枝林、在泽泻田的垄沟、在救护车的担架旁。有人问他图啥?他指着村委会墙上的锦旗——“心系百姓 驻村楷模”,落款是23个村民的指印,比任何奖章都滚烫。

他说:驻村两年,硐寨村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我的办公室,老人能安心吃药,学生们能笑着上学,产业发展起来,乡亲们的荷包鼓起来,我就能幸福的笑起来。

江津区四牌坊小学校音乐教师,古姮莹

“教室里没有‘差生’,只有星星在眨眼。”


▲古姮莹正在上课 记者 杜燕妮 摄

音乐教室里,古姮莹愉悦轻快地弹奏着《隐形的翅膀》;当她按下老旧钢琴的第一个和弦,三年级2班的喧闹瞬间化作寂静。她总说音乐教室是“口袋里的星河”——窗棂上挂满学生自制的星空风铃,墙角堆着矿泉水瓶改装的沙锤,掉漆的黑板上画着会跳舞的五线谱。在一年级8班的音乐课上,古恒莹总是用各种肢体动作和嘹亮美妙的歌声,声情并茂地演唱着、示范着,“母鸡、母鸡,咯咯哒、咯咯哒......”她用竹笛吹出《小星星》时,总有个孩子会举手惊呼“音符在发光”。


▲古姮莹为孩子们缝制头饰上台合唱

早上6点,古姮莹轻轻关上病房的门。大女儿茉莉昨晚发烧到38.9度,此刻正在奶奶怀里熟睡。她必须在7点前赶到学校,今天六年级要排练艺术节参赛曲目。


▲ 古姮莹 正在为孩子上声乐课 记者 杜燕妮 摄

“古老师,米多又尿裤子了!”课间,德育处的同事急匆匆找来。她小跑着去幼儿园接儿子,回来时裙子上还沾着水渍,却已经站在钢琴前带学生练声:“来,吸气,想象闻一朵花......”

合唱比赛,她策划的《青春修炼手册》需要41套演出头饰。经费有限,她连续三晚改头饰到凌晨,手指被针扎得满是血点。演出当天,看着孩子们在台上发光的样子,她在后台偷偷抹泪。


▲ 古姮莹 正在上课 记者 杜燕妮 摄

“别人都说音乐老师轻松,其实我们学校的音乐老师......”副书记胡敏顿了顿,“古老师前年一来就瘦了10斤。”

她说:孩子们的梦想就是我的梦想,这就是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的意义,让每个孩子相信,再黑的夜,也有人为你歌唱。

重庆长途运输(集团)有限公司江津分公司驾驶员,步长岭

“方向盘上的印记,装着一座城的温度。”

105路公交司机步长岭的方向盘上,刻着这座城市的脉搏。在他的记忆里写满了乘客的故事:盲人按摩师老陈的固定座位、高考女孩冬夜鞠躬的背影、儿子画的“长翅膀的公交车”......


▲步长岭正在工作 记者 杜燕妮 摄

“叮咚,几江中学站到了。”早晨6:22分,步长岭像往常一样按下报站器。这个动作他重复了124362次。安全生产先进个人、优秀服务标兵、守规则优秀客运驾驶员、9年零投诉的个人荣誉背后,是每一天里42个精准报站和200公里路面的安全驾驶。


▲在 步长岭指引下,乘客们有序上车 记者 杜燕妮 摄

对步长岭来说,公交车就是他的“宝贝”,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他每天5:30出门,提前30分钟到岗,检查车况、门窗安全清洁、清扫座位等,日常安检工作从不懈怠;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他始终把安全驾驶放在第一位,稳稳地握住手中方向盘,穿梭在如织的车流中;提醒孩子们背好书包带好饭盒、转弯时乘客们坐稳拉好扶手、下车时注意带好随身物品,一趟又一趟接送来往的乘客,他的工作或许并不惊天动地,但正是这日复一日的坚守,如同基石,支撑着公交运输系统的安全运转,成为保障城市交通不可或缺的力量。


▲ 步长岭为乘客指路 记者 杜燕妮 摄

“他是山东人,来江津9年,从没见他请过一次假。”公司调度员何沛容说,“有次他高烧39度,还坚持跑完末班车。”老步只是笑笑:“车上那些赶着回家的人,比我更需要准时。”

他说:车开久了,乘客就成了家人,开再久的车,都不感觉枯燥。他们的每一句“谢谢”,听了就觉得心里很踏实,像方向盘上开出的花。

江津区妇幼保健院妇科护士长、主管护师,陈艳

“生命的重量,是凌晨三点紧握的手。”

在区妇幼保健院妇科一线护理和加护病房工作13年,陈艳练就了“特异功能”,能通过监护仪的声音判断病情变化;记得每个病人的特殊习惯——2床的李阿姨怕冷,5床的小男孩喜欢听《孤勇者》......


▲ 陈艳收到患者送来的鲜花 记者 周邦宁 摄

13年的基层护理工作,陈艳一直坚守在基层护理一线,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双手呵护生命、用微笑温暖人心。加护病房里,她蹲在病床边,轻轻擦拭一位昏迷老人的手指,模仿家属的字迹写下“坚持住”;张奶奶病情好转,转出加护病房的时候,对陈艳说:“妹儿,你比我的女儿还要细心,谢谢你这几天无微不至的照顾.....”


▲ 陈艳正在关心患者病情 记者 周邦宁 摄


▲ 陈艳正在关心患者病情

86岁的杨树芬老人被呼吸机面罩困在恐惧中时,陈艳俯身揉搓她的背脊,将监护仪的警报声化作耳畔呢喃:“杨婆婆,我们慢慢吸气,像闻栀子花一样。”“杨婆婆,你不要紧张,这面罩是帮助您喘气的,一会儿,你就会舒服很多,您跟着我的节奏吸气,慢慢来……”十指翻飞间,无创面罩成了精准的艺术品——密封胶圈避开每一条皱纹,“人工皮”在鼻梁筑起透明堡垒。当杨婆婆的黏稠痰液阻塞生命的通道,她带领团队以两小时为刻度为其翻身叩背,雾化枪在暮色中划出银色弧线。


▲ 陈艳正在关心患者病情

在医疗剧本里,护士常被写成主角身后的影子。但陈艳用13年证明,那些在翻身间隔里塞进的安慰,在仪器噪音中打出的手语,在生死线上绣花的温柔,才是托住生命最绵长的底气。

江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刘海杰

“村里的孩子,教会我什么是希望!”

“五一”是劳动者的节日,也是扎根西部的志愿者们的荣耀时刻。在江津永兴镇,00后西部志愿者刘海杰用200多个日夜,将“莎姐守未”从文件上的名词变成5442名孩子的真实守护。他说:“在西部,在江津,每一滴汗水都能浇灌出希望。”


▲ 刘海杰正在和小朋友互动

刘海杰的日常没有“假期模式”——每月联席会上,他与公安、妇联逐条核对“五类人员”台账,为20名边缘少年制定帮扶计划;200平米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里,心理老师正给第9名抑郁孩子做沙盘疏导,书架上摆着留守儿童用玉米叶编的“法治树”;防溺水巡逻队每日沿江岸行走,院坝里《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宣讲声与蝉鸣交织;流动法庭车开进村口时,孩子们摸着法徽问:“法官阿姨,正义长什么样?”……从零起步筹建的20万元公益基金化作239份档案,24场专项行动让校园霸凌、溺水事故“零发生”,2.4万元购买的心理服务让9个家庭重拾笑声。


▲ 刘海杰 在学校为学生们做科普宣传

刘海杰的“三有”日常——台账有章有法、活动有声有色、帮忙有呼有应,印证着西部志愿者的坚守。他们的劳动不是节日限定,而是5442名孩子头顶永不落幕的晴空。

“五一”之际,向这些以专业为盾、以温情为矛的日常守护者致敬,他们在田间地头写下的不是口号,而是“一个都不能少”的滚烫答案。


▲刘海杰为 未成年人做科普宣传

幸福不会从天降

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

致敬每一份“微不足道”的坚持

这个五一

向所有低头耕耘、抬头望星的

劳动者说一声

“谢谢你,让世界值得热爱”

全媒体记者:杜燕妮 康东年 周邦宁 陈 姗

视频编辑:庞 欣

编辑:李佳蔚 编审:胡德赛

值班副总编辑:易志慧

总编辑:黄 艳

声明:凡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别忘了

点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