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清单》发布
覆盖11个产业园区8条产业链
全市新增中试平台及
概念验证中心44家
《白皮书》出炉
已为百余项中试成果
提供对接服务
“中试+园区”对接会
聚焦“中试+园区”双向赋能
以需求促合作、出成果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4月29日下午,科创天府·智汇蓉城“中试+园区”场景创新供需对接会举行。该场活动由成都市科学技术局、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同举办,吸引了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产业园区、企业代表等超130人参加。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钢,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陈健出席活动。
《需求清单》发布
覆盖11个产业园区8条产业链
“这边再加两把椅子!”会议现场,工作人员抱着备用座椅穿梭在人群中,原本规划的座椅区早已坐满,后排也被临时增设的折叠椅填满。活动尚未开始,园区、企业以及服务机构代表已经挤满会场,希望找到合作契机。
为园区提供专项赋能,也为企业展现园区的优质资源。在活动现场,《成都市产业园区中试平台需求清单》(下文简称《需求清单》)正式发布。《需求清单》覆盖全市11个重点产业园区,涉及集成电路、新型材料、航空航天等8条重点产业链,涵盖脑机接口、人形机器人、种业等23个产业细分领域的中试平台需求。同时,《需求清单》明确了中试平台所需具备的中试能力,并展示了产业园区可为入驻中试平台匹配的载体、资金、市场等优质资源。
“我们发布的是《需求清单》,更是‘机会清单’。成都将以最大的诚意、最优的政策、最好的环境,诚邀全国各类创新主体来蓉,携手共建西部中试生态,把《需求清单》转化为‘合作清单’‘成果清单’。”成都市现代产业发展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说道。
众多园区借助《需求清单》发布的契机,积极寻求与中试平台的合作机会。四川蒲江经开区管委会也带着明确需求来到活动现场。据管委会相关负责人透露:“我们已集聚工业企业346家,规上工业企业109家,重点聚焦生物制造、绿色食品、装备制造三个主攻产业方向。”
“自‘立园满园’行动开展以来,园区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瞄准生物制造未来产业方向,以合成生物学为基础,围绕生物制药、生物基新材料、生物合成食品三个方面,主动融入国家生物制造先导区,推动产业链向更高层次延伸。我们急需中试平台助力这些项目孵化落地,所以来参加活动发布中试平台需求,看看能否找到匹配资源。”该负责人补充道,“比如我们园区的生物制造类企业,一直专注于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生产。随着市场对合成生物类产品的需求增长,企业有了新的产品研发计划,但在从实验室到量产的中试环节面临技术和设备难题。希望借助此次活动引进合适的中试平台,帮助合成生物类企业突破瓶颈,实现产品升级和产能提升,进而推动整个园区合成生物产业的发展。”
“中试验证是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一步,也是产业园区实现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通过‘中试+园区’的双向赋能,我们将为成都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丰富的应用场景。”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推动中试平台的建设,我市已出台《成都市建设西部中试中心实施方案》和《成都市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资助管理办法》(试行),系统布局了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覆盖了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13个重点产业链。目前,已经孵化转化了近1000个项目,培育出了36个省级以上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及创新产品。
打通成果转化“经络”
中试平台及概念验证中心授牌、签约
现场还进行了《中试平台助力产业园区科创体系建设》主旨演讲以及中试平台案例分享,并为成都市第三批中试平台及概念验证中心进行了授牌。
2025年,全市共新增中试平台及概念验证中心44家,其中中试平台33家、概念验证中心11家。
其中,成都先导小分子创新药智能化中试研发平台聚焦小分子及核酸新药的发现与优化,已服务近百家医药企业。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多人对先导的印象还停留在DEL(DNA编码化合物库)技术,事实上目前我们的能力和服务范围已经进行了极大的外延和拓展。”成都先导战略规划副总裁窦登峰坦言,“本次获得成都市中试平台授牌,可以让更多潜在合作伙伴了解到平台的能力,有助于进一步开拓市场、拿到订单。”
在窦登峰看来,成都正逐步成长为生物医药研发的高地,“之前我们小分子药物的研发更多聚焦于发现阶段,下一步主要发力点将聚焦小分子药物的优化和放大阶段,同时希望充分发挥平台的能力和优势,推动更多创新药项目顺利完成小试和中试,走向市场。”
作为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概念验证中心,环华西国际智慧医谷概念验证中心以技术经理人为运营主体,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既对项目前期进行可行性验证,也对其商业潜质及市场前景进行综合考量。
“授牌是一种认可,我们将链接更多更有效的产学研资源,共同为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前端的概念验证工作赋能。”中心主任雷娟透露,未来将探索引入AI大模型技术,强化对早期项目的精准研判能力,进一步优化服务体系和流程。
活动现场还围绕中试平台及概念验证中心建设进行了三组签约,四川省中试研发有限公司与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就中试生态联合共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四川省中试研发有限公司与三塔智能科技中小试平台、鼎桥AI+5G智能终端中试平台和四川省生物制造微生物资源产业化中试研发平台就四川省中试研发平台“1+N”模式进行合作签约;成都中医药大学现代中医药概念验证中心与其遴选项目进行签约。
成都现代中医药概念验证中心是此次签约方之一。据成都中医药大学天府中医药创新港部门工作人员何沛煜介绍,作为成都市首批挂牌的概念验证中心,在市科技局支持下,概念验证中心已构建起从专利评估、概念验证、中试熟化、融资孵化、产业落地的成果转化全流程服务体系,助力超百家企业实现创新成果转化。“此次签约内容为三个项目,分别为斑寅急性痛风中药乳膏、川萃纳米‘纺’中药精油家纺、小儿复方鸡内金速溶散,项目在外用且极速缓解痛风症状、中医药+家纺新材料、改良中药服用体验等方面各有创新。”何沛煜说道。
“我们将采用‘沿途下蛋’的成果转化模式。”何沛煜分析,以痛风膏为例,先通过申请药械组合的形式实现市场准入,再通过开拓市场等方式让项目打开市场并获取融资,利用资金不断完善产品、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打开市场,在此基础上,持续投入资源开展深入研究,逐步往药字号目标推进。
《白皮书》发布
全市认定备案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113家
中试是连接科研成果与产业化生产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实现产业升级“关键一跃”的核心环节,在提升科技创新效能、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为全景、多维度展示成都中试服务能力,为成果转化提供关键指引,活动现场发布了《成都市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发展白皮书》(下文简称《白皮书》)和《成都市中试平台及概念验证中心服务能力手册》。
《白皮书》显示⬇️
自2023年7月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印发《成都市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资助管理办法(试行)》后,成都市围绕优势产业,聚焦重点产业链,系统布局中试平台及概念验证中心矩阵。
截至目前,已认定备案113家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其中概念验证中心31家、中试平台82家,涵盖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型材料等13条重点产业链,分布在高新、温江等21个区(市)县,有力支撑了成都创新成果转化。
在具体实践方面,成都依托“科创通”上线“西部中试综合服务平台”,推出中试平台地图,实现中试服务与成果转化的“一屏对接”“一屏服务”。同时,组建成都市中试服务联盟,打造中试活动品牌体系,2024年已为百余项中试成果提供对接服务。
《白皮书》还梳理了中试平台4种建设运营模式,即“链主自建+共享开放”“政府搭台+院所主建”“企业主建+专业服务”“联合共建+专业运营”,各具特色优势,为参与中试平台建设的不同主体提供多样选择。
▶ 来源 | 成都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