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雨花台区,有国内第一条以软件产业命名的大道——软件大道,这里也被码农们称为“宇宙中心”。今年“五一”,在这个“宇宙中心”,一根“数据线”上天下地、穿园过街,将成为南京人的新晋网红打卡地。这条长约8公里、环线段约6.5公里的红蓝步道,将雨花城市公园、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等景观串联起来,形成了“数据线”形状,这就是江苏首座高线公园——雨花数据线公园。
空中“长出”一座公园
1.2公里的空中廊桥,是雨花数据线公园最具特色的高线段。其中的标志性节点——白色圆柱形电梯“雨核光环”如同水晶笋破土而出,上面不断变化着“雨花数据线,每天走一遍”“打造新滨江、建设数字城”的字样,展现着最年轻、最创新的雨花气质。
“我们期盼很久了,从小区就能看到这个空中公园。”贾西新苑党员楼栋长王云芳说,这几天试运营时,她和儿媳妇、孙子已经迫不及待地逛了逛,拍了很多照片和视频。
提起这个家门口的公园,附近的居民赞不绝口。今年65岁的赵福香是从小行安置到贾西新苑的居民,她说:“这是家门口的公园,一定要好好爱护。社区也提醒大家文明健身,禁止骑电动车入内、采摘花草等行为。”
“你们看,这是1.5米宽的红色人行步道,这是3米宽的蓝色自行车道,这个宽度足以容纳双向的行人和骑车人。”南京雨花新城发展有限公司总工谢宁说,人们可以在这里散步、跑步、骑行,没有红绿灯,也不会受到机动车的影响。
“数据线”串联城市节点
在露天剧场闲坐观影、在无界书吧休憩阅读、在光影长廊感受斑斓夜色……高线段串起了华润商务区、贾西新苑、在建的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雨花院区和即将建设的雨花文体公园等城市功能节点,地面沿途设有露天剧场、书吧等。
很多人好奇,这个公园为何取名为“数据线”?“这与公园设计的关键词‘纽带’相关。”南京林业大学工程规划设计院副院长王文军介绍,“我们的想法是利用特殊的线形空间,进一步完善慢行系统,让居民在家门口或公司楼下就能骑行、散步、跑步。我们不追求无中生有、破旧立新,而是因地制宜、存量挖掘。”
“数据线”首先是对公园形态的诠释,这是江苏省首座高线公园,高是建在空中,线是线性分布,如同一根盘绕的数据线,将“桥在林中穿、人在桥中行、树梢看雨花”的图景生动具象化。
作为全国最大的通信软件产业研发基地,雨花台区拥有4500多家涉软企业、超36万软件从业人员。“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在雨花找到归属、找到家”也是数据线公园取名的来由之一。周边的建筑楼群如同充电宝和硬盘,寓意着数据的传输与存储,通过“数据线”连接各种“电子设备”,也象征着为数字城建设招引企业、集聚人才提供强劲动能。
这座公园也是雨花台区“数字城”建设的重要公共设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示范窗口。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项目总工单希明介绍:“公园沿线设有多个智慧里程碑、智慧导览屏、智能摄像头、智慧座椅等设施,最近雨花数据线公园小程序也上线了,市民可以注册登录,获得的积分还可以兑换充电。”
更新的城市,更“新”的生活
按照最初的设想,雨花“数据线公园”原本8公里均为高线段,把一整座公园建在空中。设计团队通过对层高测算,发现高线段将对低楼层居民的私密性造成干扰,最终修改了方案。王文军说:“更新,不能为新而新。城市是人生活的地方,其建设的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人。”
不仅如此,空中廊桥的高度在设计时也经过反复斟酌,被限定在5—5.5米,不至于让恐高的人害怕,也不会影响桥下活动。
公园中还藏着不少巧思等待人们发现,比如“数据线”图样的水槽盖、能充电能听歌的智慧座椅、流光溢彩的灯光廊道、“落花如雨”的浪漫装置……“我们借用声光电装置,复刻了‘落花如雨’景象,同时这也是作为伞形雨水收集器。夜幕降临,落花如雨灯影婆娑,勾勒出流动的视觉韵律。而这一切,都建立在海绵城市的基底之上,诠释着可持续发展与人文艺术的完美共生。”王文军说。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卢河燕/文 顾炜/摄 张仁松/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