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8日,《大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复。近日大理市自然资源局发布了《大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开版。



本规划范围为大理市行政辖区内的全域国土空间,包括下关街道、太和街道、满江街道,大理镇、凤仪镇、喜洲镇、海东镇、挖色镇、湾桥镇、银桥镇、双廊镇、上关镇和太邑彝族乡。

中心城区范围按照规划边界易识别、方便管理的原则,以交通干线和自然地理边界等要素为依据,将大理镇、太和街道下关街道、满江街道、凤仪镇、海东上和片区和上登片区的建成区及规划扩展区域统一纳入中心城区管控,细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引导,面积144.87平方千米。

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至2035年,远景展望至 2050年。

总体定位

将大理市打造成为自然山水独特、历史文化浓郁、民族特色鲜明的“美丽湖区、公园城市”,洱海保护绿色发展国家级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际旅游名城。

发展定位与目标

(一)发展目标

将大理市打造成为自然山水独特、历史文化浓郁、民族特色鲜明的“美丽湖区、公园城市”,洱海保护绿色发展国家级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际旅游名城。

(二)城市性质

滇西城镇群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国际旅游名城。

(三)发展规模

至2035年,大理市常住人口控制在86万人左右,结合大理市区域职能和旅游城市特征,按照100 万人左右的管理服务人口进行基础设施配置;城镇人口约70万人,城镇开发边界控制在110.50平方公里。

统筹划定“三区两线”

(一)永久基本农田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5.0167万亩;加强海西、上关集中连片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全市永久基本农田不低于19.6000万亩。其中坝区永久基本农田不低于11.2170万亩。

(二)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 739.14平方千米。主要包括苍山、洱海、双廊和挖色镇靠近宾川县的山区、市域南部边界的山区。以“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为主导功能,实施严格保护。

(三) 城镇开发边界

大理市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 1.207倍以内。

大理市城镇开发边界总面积110.50平方千米,均为城镇集中建设区。

国土空间格局

生态格局:“一心、一屏、两环、四区、多廊”的生态保护格局。

一心:以洱海湖泊水域为核心,重点加强水质安全保护,加强湖泊水生态、水环境修复。

一屏:主要以苍山自然保护区为生态安全屏障,保护森林生态系统。

两环:即环湖和环苍山山麓生态缓冲带,具有隔离建设、约束扩张、稳定生态系统核心斑块的作用,重点加强环湖湿地建设,加强环山麓地区开发管控,留足苍山洱海保护缓冲空间减少对苍山洱海生态保护的不利影响。

四区:包括南部山地生态保护区、海东山体生态修复区、东北片金沙江流域生态保护区、西南片澜沧江流域生态保护区重点加强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防治,加强国土山川绿化。

多廊:保护和治理27条主要入湖河道通廊。主要承担生态隔离和联通生态系统内核心斑块的重要功能。重点加强生态功能区域的连通性,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河道治理

农业格局:“一带、两区、四片”的农业空间格局。

一带:海西现代农业发展带。

两区:包括上关粮食集中生产片区、挖色粮食集中生产片区;

四片:双廊--上关山地农业发展区、海东山地特色作物种植区、凤仪特色农产品发展区、太邑农牧混合发展区。

城镇格局:“一区一城、一轴多点”带状组团型城市空间结构。

一区:海西历史魅力发展区。尊重大理海西银苍玉洱的山水格局,推进海西地区整体保护,将大理镇、银桥镇、湾桥镇、喜洲镇等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加强整体城市设计,共同打造海西历史魅力发展区。

一城:大理现代化主城区。包括太和、下关的老城片区和满江、凤仪、海东上和片区、上登片区的产城融合片区,通过划定中心城区城镇开发边界,促进中心城区集聚集约发展,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打造现代化城区。

一轴:城市发展轴线。结合海西、海南湖滨坝区,打造联系各城市组团的发展轴线,城市各类功能围绕轴线组团式布局,依托“快慢相宜”的现代化交通组织,提升各组团空间组织效率。

多点:多个发展节点。包括上关镇、双廊镇、挖色镇、海东镇和太邑乡,点状集聚,形成各具特色、功能相对独立的重要城镇节点,发挥特色职能,加强跨区域旅游协作分工。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

形成全域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全域划分为六类分区,明确各区主导功能和在规划期内的保护利用目标。规划期内,各类保护和开发建设项目布局、各类保护和开发活动应当遵从国土空间规划分区的要求,不违背其主导功能和管理要求。

(一)生态保护区:重点开展生态保育、进行少量人工促进,降低非保护类的人为活动强度。

(二)生态控制区: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重要区域,通过工程促进手段,提高区域内生态质量水平,应减少不必要的开发利用。

(三)农田保护区:维持区域内的永久基本农田总量,确保粮食生产空间得到保护,引导进行绿色化、生态化农业生产。

(四)乡村发展区:重点开展特色农业开发,设施农用地配置优先在该区域选择,农业类项目应优先在该区域内布局。

(五)城镇发展区:集约节约的城镇建设,保证90%以上的城镇建设活动在该区域内进行。

中心城区发展方向与结构

按照“带状城市”发展理念,引导中心城区新增建设空间重点向满江、凤仪等资源环境承载力高的地区布局。形成“三带、六组团”的带状多中心组团型城市结构。

三带:沿洱海至山麓整体构建“环湖绿带、城市服务带交通产业联系带”,促进中心城区各功能依托廊带有机联系。

六组团:包括大理古城组团、太和与下关城市中心组团,满江城市副中心组团、凤仪组团、海东上和组团、上登工业组团六个功能组团。

1、大理古城组团:主要包括中心城区莫残溪以北区域,约20平方千米。保持古城现有格局和风貌特色,控制古城周围用地开发,保持古城空间形态完整;通过调整用地结构增加商业文化和旅游服务设施;完善旅游接待设施和环境设施,使之成为旅游服务中心。

2、太和与下关城市中心组团:主要包括中心城区莫残溪以南太和街道和下关街道区域,约36平方千米。加快体育馆、城市规划馆、市民活动中心的建设:加强城市更新,强化老城商业功能;合理疏解不符合城市发展要求的职能;依托城市道路西洱河等各类线形空间,完善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广场配套,增加公共空间。

3、满江城市副中心组团:主要包括中心城区满江街道区域约40平方千米。重点打造新高铁枢纽,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的供给水平和供给质量,打造成为城市副中心。推进红山公园、波罗江滨河景观带等公共空间节点建设,建设滨海宜居城区。加强南部山地组团管控,严控开发强度,优化提升城市天际线

4、凤仪组团:包括中心城区凤仪街道区域,约21.60平方千米。推动制造业、建材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旧厂区改造搬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和文旅康养产业,积极培育数字经济应用基地、现代物流业、信创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业、新型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绿色能源。加快推进滇西医疗中心建设,加快数字产业发展,建成滇西大数据中心

5、海东上和组团:主要包括中心城区海东上和区域,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建设用地以海东处置方案确定的9.6平方千米范围为核心布局,具体建设实施以政府发布的海东片区处置方案为准。组团城镇开发边界内其他建设用地按洱海保护“两线三区管控要求执行。降低开发强度,完善教育科研、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功能。

6、上登工业组团:主要包括中心城区上登工业组团区域,约9平方千米。引导临空经济产业向上登组团集聚,依托机场高铁等对外交通枢纽。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重点打造光伏器件制造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积极培育数字经济、汽车整车制造及零部件制造等、生物医药业等产业。打造空港物流园区、综合保税区,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配套。

教育设施布局

支持大理大学建设区域一流综合大学,下关、满江街道及海东城区新增布局3所职业教育院校。提升高中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搬迁新建大理一中,完成大理五中等改扩建,中心城区每增加4万居住人口新增1处高中,满江天井片区、海东上和片区布局预留2所高中。推动中心城区中小学改造扩建,加强满江、海东、凤仪等重点拓展地区教育用地供给,每增加2万居住人口设置1处18班初级中学,每增加1万居住人口设置1处18班小学,分别按照1000米和500米服务半径统筹初中、小学均衡布局。补齐中心城区学前教育设施短板,每0.5万居住人口宜设置1处9班幼儿园,按照300米服务半径统筹幼儿园均衡布局,办好大理市特殊教育学校。2035年人均教育设施用地(不含高等院校用地)面积不低于3.2平方米/人。




以上为《大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部分内容

来源:大理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