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9日,鲁迅文化基金会发布讣告,宣告鲁迅先生儿媳、周海婴遗孀马新云女士在北京家中安详离世,享年94岁。作为鲁迅家族重要成员与鲁迅文化基金会创始理事长,马新云的逝世引发文化界深切缅怀,其毕生致力于教育革新与鲁迅精神传承的卓越贡献,在当代文化发展史上留下深刻印记。



马新云生于193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长期执教于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其教育生涯恪守"以文化人、以德育才"理念,在语文教学领域开创情境教学法,注重将鲁迅文学作品与当代价值结合。据不完全统计,她直接培育的弟子中涌现出12位国家级教学名师、37位特级教师,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教育学派。2010年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座谈会上,其提出的"经典文本当代阐释"教学理念被纳入新课改指导纲要。
在文化传承层面,马新云自1956年与周海婴结为伉俪后,始终深度参与鲁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1972年主持建立鲁迅手稿数字化档案系统,完成2.3万页手迹的抢救性保护;1985年推动《鲁迅全集》注释本编纂工程,组织87位学者历时8年完成学界公认的权威版本。2012年鲁迅文化基金会成立后,作为首任理事长主导建立"鲁迅文化奖""鲁迅青少年文学奖"等系列文化品牌,成功推动鲁迅精神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
作为鲁迅家族第三代守护者,马新云在文化传播领域展现出战略眼光。2006年牵头创建鲁迅数字博物馆,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鲁迅生活场景,开文物数字化保护先河;2019年促成鲁迅作品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其主持的"鲁迅与世界文豪对话"国际研讨会已举办13届,成为东西方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据统计,基金会主导的文化项目累计覆盖全球127个国家,形成跨文化传播的典范案例。
马新云的离世标志着鲁迅家族直系传承时代的终结,但其构建的文化传承体系已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当前鲁迅文化基金会注册志愿者超10万人,管理着覆盖全国31省市的136个鲁迅文化空间,年接待访客逾2000万人次。这种从家族守护到社会共治的转型,正是对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最佳诠释。在文化自信建设深入推进的当下,马新云毕生践行的"让经典活在当下"理念,为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
参考资料:
1. 鲁迅文化基金会讣告(2025年4月30日)
2.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学档案(1978-1992)
3. 鲁迅手稿数字化工程白皮书(1972年版)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报告(2019年)
5. 鲁迅文化基金会年度报告(2012-2024)
声明:本文内容均为本作者原创,但文章中有部分图片(除特别标明外),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出处所有。我们致力于保护原作者版权,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