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6月的一个深夜,沈阳大帅府内灯火通明。张学良的副官匆匆走进书房,低声报告:"少帅,阎锡山的代表贾景德又来了,还带了亲笔信。" 张学良放下手中的茶杯,微微皱眉:"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次了,他到底想怎样?" 副官犹豫了一下,补充道:"阎锡山这次说,只要东北军入关助他反蒋,华北军政大权尽归少帅。"张学良冷笑一声:"上次他还说要联合冯玉祥平分天下,现在又改口了?"



与此同时,南京的蒋介石也收到了密报。他缓缓对身边的吴铁城说道:"阎百川(阎锡山)反复无常,张学良未必信他。你去沈阳,不管花多少钱,一定要把汉卿(张学良)拉过来。"



于是历史上民国时期最后一场大规模的军阀混战真正的决胜手在东北不见硝烟地展开。

反复迟疑兵家大忌

1930年,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地方军阀爆发中原大战。双方势均力敌,拥兵数十万,大家突然认识到手握30万东北军的张学良,成为决定战局的关键。

阎锡山深知张学良的重要性,早在1929年就开始拉拢他。起初,阎锡山联合冯玉祥、李宗仁等人组成反蒋联盟,承诺胜利后与张学良"共治北方"。此时的张学良也不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拥护蒋介石,张学良此时还对在东北军和北方苏联产生冲突的中东路事件中的背信弃义而恼怒,可以说只要价钱合适,张汉卿被北方捅他老蒋一下子不是难事。



然而这样好的局面硬生生被阎锡山自己折腾没有了。阎锡山一开始打定主意反对蒋介石,此时冯玉祥、唐生智等人都表示支持他当带头大哥,而张学良也已经倾心于和阎锡山一块干。但是生性谨慎的阎锡山在麾下重臣赵戴文的劝说下又突然犹豫,匆匆发报给张学良说是暂停讨蒋。张学良原本以为这事就不了了之了,没想到不久之后阎锡山又发电报说自己这一次真的下定决心反蒋,还是需要张学良的支持的。

阎锡山的反复迟疑让张学良大为光火,他认为这是阎老西欺负自己年轻闹着玩,从心里就对这个生性谨慎而多疑反复的北方军阀不满。



然而更让张学良失望的还在后面。1930年3月,阎锡山派代表贾景德赴沈阳,提出"反蒋联盟"计划,并许诺让张学良担任"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然而,仅仅两个月后,阎锡山又私下与冯玉祥商议,试图将华北利益重新划分,完全忽略了此前对张学良的承诺。 不仅如此,阎锡山在军事上也摇摆不定。6月阎锡山一度占领济南,形势大好,但他却因担心冯玉祥坐大,故意拖延补给,导致冯部溃败。张学良得知后,对身边人感叹:"阎百川如此反复,岂能成事?"



有钱能使鬼推磨

与阎锡山的反复迟疑而吝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蒋介石代表在沈阳的挥金如土。6月初,蒋介石特派国民党元老吴铁城携巨款常驻沈阳,配合早已在此活动的张群、李石曾等人展开全方位游说。



吴铁城曾经是说服张学良改旗易帜拥护南京政府的功臣,他对东北地区和东北军都非常了解,于是他的策略简单直接——用钱开路。吴铁成抵达当天就在沈阳最豪华的悦来酒楼包场,宴请东北军三十余名高级将领。据当时《盛京时报》记者描述:"吴氏出手阔绰,席间即赠每位军官金表一只,内嵌蒋主席亲笔签名照片。"



同时吴铁城获得蒋介石特批,可以"见机行事,不必请示"。他带着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专门调拨的三千万元特别经费(相当于当时东北军半年军费),在沈阳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银弹攻势"。

面对于这样的反差,从东北军首领张学良到其他东北军将领都认为最起码跟着老蒋干不缺钱,阎锡山给个几十万都要一拖再拖磨磨唧唧,吴铁成一趟解决东北军半年的开销,高下立判。



与此同时关内阎锡山虽然联合其他几家军阀,但是并没有在战事上获得什么优势。眼见得形势如此,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发表"巧电",宣布东北军"拥护中央,呼吁和平",并随即派兵入关,占领平津。



张学良的这一决定直接导致阎锡山、冯玉祥的反蒋联盟崩溃。阎锡山被迫下野,逃往大连,而冯玉祥的西北军也土崩瓦解。中原大战以蒋介石的胜利告终,而张学良则因"拥蒋有功",被任命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掌控华北军政大权。

然而,张学良的选择也埋下了隐患。东北军主力入关后,东北防务空虚,为两年后的"九一八事变"埋下伏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