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获取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

俄乌冲突中,面对新型威胁,俄坦克兵不仅需要适应新的战术环境,还要在防护技术上不断升级。在波克罗夫斯克(红军村)方向的激战中,尽管乌军密集使用了自杀式无人机,但是坦克兵仍能持续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装甲车辆既能依托封闭射击阵地作战,也能在突击装甲集群的支援下实施直瞄射击。俄罗斯《消息报》记者深入中央军区集团军某坦克分队,揭秘了新威胁下坦克的防护升级和战术调整举措。


一、俄坦克防护的升级

(一)自杀式无人机的战术革新是坦克的最大威胁

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冲突已经验证:当坦克集群遭遇此类导弹与自杀无人机协同攻击时,顶部防护薄弱成为致命弱点。战初乌军主要部署美制“标枪”等第三代反坦克导弹,但由于操作人员训练不足、弹药过期及战术不佳而效果有限,真正对俄军坦克造成威胁的是自杀式无人机的战术革新。

(二)不断优化形成多层防护

最初,俄军坦克普遍加装金属格栅结构的“曼加尔”装甲,其由维修单位手工打打造,由于时间紧迫,曾出现了用沙袋加固的临时方案;之后,在“曼加尔”上加装采用玻璃纤维材质的防护网,既保证了灵活性,又能缠绕或弹开无人机,避免其直接触发战斗部。此外,车顶与尾部加装了多种电子干扰装置。

中央军区山地部队近期将T-72B3M坦克列装部队,取代了采用燃气涡轮动力的T-80。该型号出厂时即配装了上述“穹顶”。

加装“穹顶”的坦克更擅长依托隐蔽阵地作战。多层防护不仅能抵御多批次FPV无人机攻击,还保留了360度炮塔旋转能力。为增强隐蔽性,车体额外覆盖了降低红外特征的伪装组件——夜间无人机常依赖热成像锁定目标。俄军某车长坦言:“我曾在空中侦察时难以辨识己方伪装坦克的动向。”

二、坦克的战术调整

中央军区集团军某坦克排长指出:“现代坦克作战颠覆了传统指挥模式。即便在排级单位,各战车也需分散于独立阵地,车长常需在移动指挥所内协调行动。进攻时若实施直瞄射击,指挥决策必须实时高效。”他坦言,从装甲突击群到分散作战的转型充满挑战:“作为车长,我曾率步坦协同突击队冲锋陷阵,但排级独立指挥仍是全新课题。我们正通过实战经验迭代战术,预判战场变化。”

综合来看,俄军装甲部队正通过“软硬结合”应对新威胁:硬防护升级方面,从临时格栅装甲到“穹顶”综合对抗系统,形成立体防御体系;战术柔性化方面,从传统装甲集群突击转向分布式作战,强化车组自主决策能力。

(科荟智库:孟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