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又一次以媒体的身份抵达香港国际电影节,带着对今年195部影片的憧憬走出地铁,来到了这座始建于1995年第十四届港影节的香港文化中心。
位于香港文化中心行政楼四楼的媒体中心待遇非常好,贴心的准备了种类繁多的糕点和饮用水甚至自助咖啡机。媒体中心还贴心的布置了两处类似采访间的区域,方便媒体记者在看片间隙处理报道事宜。
文字:王晨宇
排版:莉莉猫
责编:朱学振 刘小黛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以前来香港,都是去油麻地附近的那家百老汇电影中心看电影,逛逛库布里克书店。对于内地影迷来说,在香港看电影是很舒适的体验:夏天足够冻的冷气、舒适的座位、极高素质的本地观众。
但电影节的节奏是完全不同的,今年到文化中心后就开始紧锣密鼓的排片。香港对电影的译名和内地有所不同,有时还要去豆瓣查过相关信息才能确定是否加入片单。而香港今年的排片非常人性化,都是在中午十二点过后才开始排片,充分照顾了每晚三四点睡的我们。
今年片单公布的时候其实多少有些失望,虽然官方手册强调了是从三千余部报名影片中挑选出来自69个国家及地区的195部电影进行展映,当中包括6部世界首映、两部国际首映以及52部亚洲首映,共有312场放映。
可能是撞上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所以片单间有了比对:港影节的片单基本上都来自于2024年的各大电影节的主、次竞赛单元,经典修复的板块也没有预想中好。所以排片的时候比较随性,主打能看上就看,尽可能多排。
与其他节展单独开媒体厅给媒体集中看片不同的是,港影节采取排队制。以文化中心大剧院为例:媒体会先上二楼的指定区域排队等候,开场的时候就能看到大批影迷冲上楼梯的盛况(港影节票不设座位,好座位先到先得)观众入场后,才轮到媒体。
所以在香港文化中心看的几场电影座次都不太好,我体验感最好的是在PREMIERE Elements和尖沙咀的英皇戏院,座椅宽大,位置居中。这也就使得排片需要对香港公共交通的影院分布很熟悉,看完一场稍作休息就要转场接着排队看片。转三四次场,就对港影节的影院排布及港铁线路了然于胸。
虽说对片单有些失望,但我放下写稿、采访的迫切心情后就又体验到在电影节看电影的迷影心态。港影节的看点向来在“世界电影”单元,也正是在世界电影单元看到了诸如2024年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的金豹奖《TOXIC》等欧洲三大电影节与多伦多电影节、圣丹斯电影节、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伦敦电影节拿奖的电影。
香港国际电影节的片单始终能体现香港这座城市的多元和包容,政治历史题材的电影、纪录片在整个片单中的占比也不小,而且基本辐射了世界各国的政治、历史事件,同时还具有一定热点,例如来自2024年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影展的《宾州选战》。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电影的放映现场,导演屏摄被香港影迷大声呵斥了两次,光速出警,谁都别想在港影节放映现场打开手机。
今年的“与影人见面”一如既往的重磅。作为香港国际电影节从1977年首届就定下的活动形式(早年叫座谈会与研讨会),港影节四十九年来邀请了一大批电影学者、影评人、导演员来到现场,和观众们面对面。且港影节的这个单元有非常高的策展水平,会在其中穿插覆盖电影、产业、市场、行业经验的数个主题。
今年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连续放映了法国导演莱奥·卡拉克斯的《巴黎万花筒》和《这不是我》两部短片。《这不是我》里卡拉克斯以旁白出场,将历史录影、古早素材、家庭影像、电影片段糅合在一起,形成了这部非常戈达尔的短片。
短片结束后全场灯光亮起,卡拉克斯在观众们的欢呼和热烈的掌声中微笑登场,接受着大家的致意。
也是在同一片场地,见到了耿军导演和他的新片《漂亮朋友》。我们相约在海报墙前,耿军导演贴心的送了一张亲签票。这个过程中即使大排长队的观众认出导演,也都是安静的注视着,只有到了场内才会尽情展示对电影作品的认可。香港文化中心巨幅海报下,影人和观众的距离被无限拉近,这就是港影节也被称为“观众节”的一个小小切面吧。
看片的时候还遇到了去年大热的《年少日记》男主卢镇业,今年他在HAF扶持的作品《虎毒不》中担角男主演。聊起在港影节看电影,他说这也是他回归迷影本色的过程,从演员到观众的切换就完成在一场有他出席的映后和紧连着的下一部他感兴趣的电影。
在参与今年HAF的另一部作品《不赦之罪》的媒体群访环节前,我和媒体区的香港电视媒体记者聊了起来,到现场的都是参加过至少十五届港影节的资深记者了。他们说参加的时间长了,对明星的到来习以为常,但还是会在工作的间隙利用媒体证的权益像开盲盒般给自己随意安排几场电影。
话刚说完,《不赦之罪》的主创们就带着映前导赏后未落的掌声来到群访区。本片主演黄秋生幽默的回答主持人关于和导演如何交流的问题:“我和导演当然有交流,比如交流了今晚刚吃过的叉烧饭。”港影节的独特也体现在大家的松弛,除了排片的紧张外,观众和电影人们都很随意自在。
港影节和以往一样也做了影展特刊,放在各大场馆外供市民拿取,也推出了今年「影像固然主导,声音同样重要」的主题衍生品钥匙扣,观众在今年必须凭电影票再加上对电影节最喜爱的电影进行投票才能换取到纪念品,投票界面上“为喜爱的电影投出神圣一票”汇聚成了观众票选最受喜爱影片这一奖项。
每一场电影开场前大家都能看到来自王家卫导演在1997年《春光乍泄》里何宝荣那句:“我啲不如从头嚟过”。仿佛是经典香港电影对今年港影节的隔空回望。
看着取材自蒙古马术表演的新人首作《一匹白马的热梦》拿下香港国际电影节核心竞赛单元的新秀电影竞赛(华语)的大奖,导演兴奋的上台领奖。
再一次体会到这个创立于1989年、始终关注参赛电影“作者性、创新性、社会洞察力”的奖项对新人的支持与包容,参与余下新秀电影竞赛(国际)、国际短片竞赛、纪录片竞赛的获奖作品主创们陆续登台,看着这些真诚奉献作品的电影人们站在聚光灯前接受关注的欢呼,心里为他们感到高兴。
电影行业正面临严峻的寒冬,但寒冬之下是一群始终在勇敢做梦的真诚创作者们,他们就像维多利亚港永不停歇的海风般轻柔地承载着电影的魅力。
结束颁奖典礼,跟着人群走出香港文化中心,门外就是维港的海边。想起1987年,第十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杨德昌和侯孝贤各自带着《恐怖分子》和《恋恋风尘》来到香港。
彼时中国第五代导演黄建新也带着《黑炮事件》登陆港影节,两岸三地的创作者们就这样相遇在香港的夜色里。回忆中,耳畔忽然传来一阵风声,回头看去,原来是旁白头发花白的影迷翻动着印有“第四十九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字样的影展场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