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4月30日讯(记者 孙子研)4月28日至29日,“中外记者眼中的仙境烟台”主题采访活动顺利举行。来自中东欧、非洲、亚洲等39个国家的百余名中外媒体记者共赴烟台,近距离感受这座“山海之城”的独特魅力与澎湃发展活力。
活动首日,采访团一行抵达位于莱山区渔人码头以东四十里湾海域的现代化海洋牧场——“耕海1号”。这一项目由山东海洋集团投资建设,不仅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优选项目,同时也是装备型海洋牧场建设“山东标准”唯一试点项目。“耕海1号”海洋牧场融合了现代海洋渔业养殖、海洋文旅、休闲观光及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成为“蓝色粮仓+蓝色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
穿行在长达800米、宽5米的栈桥上,海风拂面,海天一色。三座直径40米的圆形网箱宛如三朵盛放的花瓣,构成一朵直径达80米、占地超过5000平方米的“海上花”。这里年均可养殖斑石鲷、许氏平鲉等优质海水鱼类20万尾,年产量约15万公斤,是名副其实的“海上巨型粮仓”。
尼日利亚国家电视台独立制片人帕特里夏·埃萨米·卢巴仅用两分钟,便在平台的垂钓区钓上了一条黑鱼。她兴奋地说:“这是我第一次在大海上,特别是在中国的海域钓鱼!蓝天、大海、开阔的景色,这感觉太美妙了!”
而耕海1号背后的高新技术,更让远道而来的记者们赞叹不已。自动投喂系统、远程操控投饵、监测……在这里,海洋渔业走上了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快车道。冈比亚国家广播电视台记者卡迪嘉·博库姆说:“烟台像天堂一样美丽,尤其在海洋渔业领域的实践,令人印象深刻。”
走进耕海1号二期平台,传统海洋文化与现代科技在这里深度融合。建筑结构宛如一颗镶嵌在海上的宝石,而室内空间集海洋科普、展览体验、住宿休闲等功能于一体。厄立特里亚新闻部社交媒体监测部门主管安东·阿布拉哈·卡萨表示:“我来自一个沿海国家,但这里的先进程度、发展水平以及科学技术,是其他地方无法寻得的。”
南非《进步独立新闻社》主编弗朗斯·塞洛·马查特则对“耕海1号”的建筑设计赞不绝口:“耕海一号像一颗项链上的宝石。中国的建筑设计简直令人惊叹,这是我见过最有趣的建筑之一。”
4月29日,采访团来到芝罘区,走进所城里、朝阳街与烟台山,开启一段寻访烟台历史文脉的文化之旅。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螳螂拳的展示引来围观。作为发源于山东莱阳的传统武术,螳螂拳已有400多年历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螳螂拳代表性传承人、螳螂拳第九代传人于永波现场展示拳法与书法,引发阵阵喝彩,不少外籍记者现场跟随学习起了螳螂拳的动作。
在烟台剪纸馆,国家级非遗项目“烟台剪纸”传承人梁巧艳带领采访团完成“我爱烟台”的剪纸作品。红纸翻飞之间,是一场跨越文化的心灵碰撞。
随后,采访团沿着朝阳街漫步并登上烟台山,徜徉在欧式建筑群与京剧艺术馆之间,东西文化的交汇之美令人沉醉。
斯洛伐克《真理报》《话语报》《主要日报》专栏作家卢齐亚·胡宾斯卡表示:“这两天的烟台之行让我充满新鲜感与惊喜。从耕海1号的海洋牧场到老街巷的文化遗产,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完美交融。如果你问我愿不愿意留在烟台,我的答案是:愿意!”
两天的行程让采访团成员们对烟台的印象从“美丽”走向“敬佩”。这里不仅有依海而生、向海图强的现代图景,更是世界读懂中国、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窗口。
正如《进步独立新闻社》主编弗朗斯·塞洛·马查特所说:“我们要学习中国的能力,学习山东的能力,学习烟台的能力。”而今,烟台这座“山海之城”正以包容的姿态、开放的步伐,走向世界,也吸引世界的目光汇聚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