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摘要:地名作为当地形象的名片,不仅标示着地理区域,还显示出极强的地域色彩。其中特殊的地名用字作为地方文化的“活化石”,对地域历史文化信息的揭示具有重要的价值,现存的“夼”字地名在全国范围内共有1288处,其中山东省内共有1279个,占“夼”字地名总数的99.3%,属于山东地区的特色地名用字,具有独特的含义,展现了当地特殊的地貌特征和文化色彩。
关键词:地名用字;“夼”;胶东
地名是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用来记录地名的汉字就是“地名用字”。作为地方文化的“活化石”,地名用字中承载着不同区域人民社会生活中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拥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地名用字的研究往往涉及语言学、文化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其成果也必将为语言研究、地名管理等方面提供新的材料,在学术研究和实际运用中都展现出很大的价值,值得深入研究。因此,本文选取了山东地区的特殊地名用字“夼”,试图通过地名用字研究,探究其字源含义及其背后蕴含的地域文化色彩。
一、地名用字“夼”的数量统计及
地理分布
通过国家地名信息库对现有含“夼”的地名进行检索,现存地名中包含“夼”字的地名在全国范围内共有1288处(注:包含行政地名、交通道路、景点、群众自治组织、建筑物、水系、水利设施、居民点和地形。)山东省内共有1279个含有“夼”字的地名,占“夼”字地名总数的99.3%。“夼”字多保留在低层级的地名中,一般出现在自然村、乡镇地名之中。“夼”字居民点在全国范围内共有491个,其中有484个在山东省内,以“夼”作为乡级及以上行政区划名的地名共1例,为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下辖的大夼镇。由此可以看出,山东省内的“夼”字地名在全国范围内占比极高。
另外我们还发现,“夼”字地名在山东地区不仅数量多,它们所处的区域也十分集中,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烟台市的“夼”字地名有917处,例如夼沟、夼里村等,为山东省内数量最多的地区。
根据地名分布情况可见,以“夼”作为地名的使用情况在山东省非常普遍,“夼”字地名在山东省内的数量占全国范围的绝大多数且分布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夼”字是山东省特有的特殊地名用字。
二、地名用字“夼”的释义
“夼”字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在《说文解字》等辞书中并无记载。“夼”作为地名用字最早是在元代出现的,如二十四史中的《金史·地理志》中就有关于胶东地区“孙夼镇”的相关记载:“山东东路登州福山县辖有孙夼镇。”在明清时期以“夼”字作为地名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了,如胡宗宪撰写的《筹海图编·十三卷》:“马停镇、孙夼镇在福山县,弓兵二十一人;行村寨在莱阳县,弓兵二十二人。”再如焦希程编纂的《宁海县志·二卷》:“恶夼山在州东南五十里,瓦山在州东南四十里,胡山、金牛山俱在州东南九十里。”
(一)字典辞书中“夼”释为洼地
对于地名用字“夼”的释义,现代字典辞书中大都将其解释为“洼地”,如:
1.《辞海》:洼地。多用于地名。
2.《现代汉语词典》: <方> 两山之间的谷地;洼地(多用于地名),如大夼、刘家夼、马草夼(都在山东)。
3.《现代汉语大词典》:洼地。峻青《马石山上》:“东面的一条夼里,全驻上了鬼子。”多用于地名,如大夼、刘家夼、陶家夼(均在山东)。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洼地”的解释是指:1.地表局部低洼的地方。因排水不良,中部往往积水成湖泊、沼泽;2.位于海平面以下的内陆盆地。如中国新疆地区的吐鲁番盆地,它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洼地之一。由此可以看出,洼地的突出特点是:近似封闭的比周围地面低洼的地形。
“夼”为胶东地区方言专用字,在查阅山东地区部分地方志时发现,地方志中对于“夼”的记载多为“两山之间”的“山谷长广处”,即山谷之间较长的地区,如:
1.《牟平县志》(1936年序刊本):山谷长广处曰夼(音圹,土字)。
2.《莱阳县志》(1935 年序刊本):夼,两山间村名,胶东各县多有之,本字当为圹。
(二)“夼”字实际含义为山谷间的狭长区域
由山东地区部分地方志中对“夼”的释义可以看出,当地人对“夼”的理解是“山谷长广处”,相当于“山谷间较长的地区”,是山谷间较为狭长和深远的区域。《现代汉语词典》对于“山谷”的释义:两山间低凹而狭窄处,其间多有涧溪流过。很明显,“洼地”与“山谷”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字典中对于“夼”的释义与地方志中的释义存在差异,因而有必要进一步探究“夼”字表示的真实含义。
实际上,“夼”字的真实含义为山谷之间大河流经的平坦区域。根据字形分析,“夼”字属会意字,其结构由“大”和“川”两部分组成,应当表示大的河流所处的位置,而胶东地区多山地丘陵,河流多穿行于山谷之间形成相对平坦的地势,因而“夼”应当表示山谷之间大河流经的地势平坦的地区。清代乾嘉时期栖霞籍的训诂学者郝懿行在其游记《柳夼蓭记》中,亦有“土人凡两山之间有水曰夼”的考据,即认为“夼”为两山之间有水流经过的地方,进一步印证了“夼”字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密切关联。
此外,“夼”所指代的事物形状应当是长条状的。通过分析“夼”字的名量搭配情况,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其所表示事物的特征。石毓智认为:“量词和名词的搭配不是随意的,是由所修饰名词指示的事物的各个维度之间的比例决定的。”在胶东方言中,“夼”字通常与量词“条”搭配,而“条”在汉语中常用来描述形状细长的事物,表示其指代的事物形状为长条形。这一点和常与“条”或“道”这样的量词搭配的“山谷”相似,表明其形状狭长。这种相似的名量搭配情况也表明了,“夼”与“山谷”在形状上的相似性更高。而字典辞书中将“夼”释为“洼地”便显得没那么恰当了,因为“洼地”多与“片”或“块”搭配,从而显示出其块状特征,在名量搭配上不同于条状“夼”和“山谷”。因此,我们认为字典辞书中将“夼”解释为“洼地”并不符合实际意义。
由此可见,山东部分地方言志中记载的“山谷长广处”或许更符合“夼”字的实际含义,即“夼”字在胶东地区应当是用于指代山谷之间的长条状的区域,并且在这个区域间大多有河流流经。
三、地名用字“夼”的文化内涵
游汝杰先生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很密切,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文化也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语言和文化是共生的,语言在历史上的宏观深化都与文化上的原因有关。”地名作为语言的一部分,不仅具有标识地理的作用,更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真实地反映了民族的地理、历史和语言文化。
(一)“夼”字地名展现当地的地貌特色
地名用字与其他汉字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正如周文德先生所指出的:“地名汉字有自身的特点:地域性、稳固性、形义贴切性。”这些地名如同地区的象征,不仅是对特定区域的指示,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当地的自然景观和地理特征,这种形义的紧密结合使得地名成了自然风物和人文地理实体的直观映射。李如龙先生也强调了,以周边的山水等地理实体为命名依据是原生地名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为胶东地区的特色地名用字,“夼”字常在自然村名中作为聚落的通名用字出现,自然村作为最小一级的地名层级,通常都是原生的,因而它们往往能够反映出当地的自然地理实体和地貌特征,展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夼”字地名的构成和使用,体现了胶东地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尊重。在胶东地区,多山地丘陵的地形使得水流常常处在山地之间地势较低缓的长广谷地,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夼”,因此以“夼”字命名的自然村暗示着该村处在这样的地形附近,地形长广、地势较低平,周边也必然会存在山地与河流。整个胶东半岛以“夼”字命名的村落名共有446个,这些村落无一例外都位于低山丘陵地区的水道附近。
在为居民聚落命名时,人们还会对“夼”的具体数量、形态进行描述或与其周边的特色自然景物进行搭配来为村落命名,以进一步明确各居民聚居区的具体位置。与“夼”字搭配有方位、大小、山川、动物、植物和量词等几类:根据所在地区存在的“夼”的具体规模大小和数量的不同,将“夼”字与大小或数字搭配,有大夼、小夼、七夼、八夼等地名;根据当地与“夼”的方位关系,“夼”字可以与方位词搭配以指示地理位置,如上夼、下夼等;由于“夼”为存在于山谷丘陵间的富有特色地带,“夼”字也常与周边的山川名搭配,如莱山夼、源水夼等。另外,由于胶东半岛地处北温带,气候适宜,动植物资源丰富,使得“夼”字地名中常与当地的动物或植物搭配以表示位置,如与动物搭配的“夼”字地名有野鸡夼、獐儿夼等,与植物搭配的地名有梧桐夼、梨树夼等。
这种以“夼”字命名的地名在山东的数量之多和分布之集中,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成了一种独特的地理文化现象。在胶东地区,使用“夼”字作为地名,既反映了地理特征,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尊重。
(二)“夼”字地名体现农耕文化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生产力水平有限,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作为一个典型的农耕区域的胶东半岛,在早期聚落形成时,人们普遍选择地势低平且开阔的地区作为聚居地,这与人类逐水而居的天性密切相关。
“夼”所处的位置通常位于山区或丘陵地带,这些地方土地肥沃,周边的高山丘陵不仅能抵挡来自海面的强风,还能促进湿气上升形成降雨,为山谷内部创造了一个气候宜人的环境,为农耕提供了稳定的条件。基于此,地势低平且气候宜人的“夼”地区,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了先民们建立村落的理想之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以“夼”命名的村落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成为当地农耕文明的生动见证。“夼”字地名不仅是一个地理标识,更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承载着胶东地区人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智慧和经验,以及对农耕生产条件的精准把握。
地名必然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和社会生产活动息息相关,“夼”字也常与姓氏搭配构成自然村名,如孙家夼、刘家夼、丁家夼、祝家夼等。这是因为在农耕文明的背景下,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通过男耕女织的方式自给自足,人们依赖土地进行生产和生活,因此对土地和居住地会有强烈的归属感。受到农耕文化和宗族观念的双重影响,古时同姓的人们往往相邻而居,由此形成的村落往往以某姓居多,以姓氏命名的地名有利于增强居民地区的情感认同,确保宗族的团结。这种聚居方式有利于维护宗族的团结和传承,同时也促进了小农经济的稳定发展。小农经济体系下,这种姓氏村的命名,也是对当地历史、文化和社会生产活动的体现,成为小农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社会结构特征。
“夼”字地名的存在,不仅体现了胶东地区农耕文化的特点,也彰显了当地居民对水源和土地资源的重视和利用。这些地名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它们见证了当地农耕文化的发展和变迁,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动画面。
四、结语
地名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是地域文化的宝贵财富。它既包含社会科学,也包含自然科学,不仅涉及语言学本身,也是地域文化的见证,可以说地名文化的内涵涉及了方方面面,值得深入研究。“夼”字作为山东地区特殊地名用字,不仅起着标识地理位置的作用,也能展现胶东地区的语言特色,更蕴含着深远的文化内涵,是展现齐鲁文化的重要窗口。
作者:刘波、蒋惠敏
来源:《今古文创》2025年第11期
选稿:宋柄燃
编辑:宋宇航
校对:杨 琪
审订:朱 琪
责编:杜佳玲
(由于版面内容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