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摘要:通过对赣江流域传统商贸村落的商业景观进行分析和总结,揭示了该区域传统村落选址的地理、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以及历史、文化、社会等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研究发现,赣江流域传统商贸村落的选址将商贸村落分为水路型和陆路型,同时考虑防御、农耕、交通等多方面需求。其中,在布局特征方面,水路型根据水的形态可分为腰带型、反弓型、分合型、直流型、聚面型五类商贸村落;陆路型根据古代商道铺设分为沿古驿道分布、沿贡道分布、沿节点分布。
关键词:赣江流域;传统商贸村落;布局研究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大量年轻人前往大城市发展和就业,农村老龄化和空心化问题愈加严重,古村落的数量急剧减少,当地传统文化和古建筑也逐渐消失。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东接闽浙,南靠岭南,西临湘西,北连鄂皖,在古代曾为文化交流场所,物产丰饶。因此,江西很多传统村落被保留,且建筑形态也较为完好,具有一定保护和传承价值。
1
赣江流域传统村落概况
1.1
自然环境
赣江流域位于江西境内,地形复杂多样,气候温和湿润,降水充沛,赣江作为该流域的主要水系,为沿岸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也塑造了多样的地貌景观。赣江流域内的地形整体呈现丘陵山地的格局,丘陵山地的面积占流域面积的64.7%,低丘岗地占31.5%,平原、湿地等仅占3.8%。赣江从南向北纵贯江西,全长766km,赣江水系共有125条支流,流域中的山、水以及农田往往会成为村落选址的重点,经过多年经济、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形态丰富,建筑多样化的江西村落。
1.2
人文环境
赣江流域作为旧时商贸运输的主要通道之一,其优越的水运功能使其沿岸孕育出了许多传统商贸村落。在赣江流域,江右商帮以及其他商帮进行贸易活动,对沿岸聚落的建筑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明清时期,随着江右商帮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江西省内商品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商品通过赣江流域和鄱阳湖水系运输至外省进行交易,丰富的水系资源给商品运输提供了条件。例如,明清时期,赣州的木材和粮食以及吉安的瓷器和布匹通过赣江运输至外省,许多广东的货物也通过赣江运至鄱阳湖水系,再进行中转。鄱阳湖作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联通了很多河流,如赣江、抚河、修水等,因此在赣北地区也形成了较多商品贸易的中转站。江西人民在生活生产过程中利用当地的水道条件,发明出船、排、筏等一系列水上运输工具,江西水运为江西传统商贸村落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
传统商贸村落类型的定义和类型
本文定义的传统商贸村落,是指因具有便利的地理交通位置或丰富的当地产业资源而发展起来的村落。赣江流域由于水运发达,交通便利,商品出入频繁,形成了商品交易繁荣的商贸村落。本文对赣江流域传统商贸村落的界定标准见表1。
本文中的传统商贸村落包含两类:一类是以赣江水运交通为依托的水路型传统商贸村落;另一类因位于陆路驿道线路上,人流物流量大,逐渐形成以物资交易、信息交流为主的陆路型商业贸易村落。
水路型村传统商贸村落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靠近河流为村落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便利,且利于商品集散。因此靠近河流处往往是村落进行商贸运输的理想选址地。在明清时期,商品经济逐渐发达,河流成为商品运输的重要渠道,而河流周围的村落也因河流运输成了经济聚集中心,如现在仍保存较多遗迹的渼陂村、陂下村、白鹭村等。
陆路型商业贸易村落是指主要依靠驿道发展的村落,在水运不发达的区域,要实现物质交换,与其他聚落产生联系,主要依靠驿道串联。就客家村落而言,山路多,通常商人在进行商品运输时日行30公里,路上的休憩节点往往容易形成传统商贸村落。
3
传统商贸村落选址因素
3.1
地形因素
古代商贸村落一般集聚于水陆交通便利的村落或陆路驿道交叉处,商业贸易繁荣。赣江流域河谷纵横,各支流在地形和山脉之中会形成河流的交汇口,河流辐射范围广,且区域间由于河流的冲击,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绿洲,这些绿洲物产丰富,为村落的贸易提供了物质基础。
3.2
水源因素
江西省内水资源条件优越,河道纵横,有着悠久的航运历史,赣江流域的村落大多临近江河、溪流,便于村民取水用于日常生活。江西人民在生活生产过程中利用当地的水道条件,发明出船、排、筏等一系列水上运输工具,赣江流域乡村墟市随着交通的进一步发展和贸易的增加,发展为新的繁荣的商贸点,江西水运为江西传统商贸村落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3.3
交通因素
古代交通一般依靠水路或陆路,使用船只或人力和畜力进行运输,因此,交通资源的功能和运输工具的不同导致商贸村落的规模不同。
赣江及其支流是江西省内重要的交通要道,很多村落沿着河岸分布。通过水路,村民可以运输农产品和生活物资,促进村落与外界的贸易往来,如渼陂村在历史上是重要的水运码头所在地,其繁荣的商业就是依靠赣江的水运优势发展起来的,而河流周围的村落也因河流运输而日益繁荣起来。
除了水路,村落也注重与外界的陆路连接,陆路往往是财富汇聚之处,所以该类型的村落往往建筑保存较好,文化沉淀深厚,景观性也较好。一些村落位于重要的交通要道的交汇处,这些道路连接了周边的城镇和其他村落。在山区,石板路或土路是村民出行和货物运输的重要途径,如大庾岭商路作为江西南北商业贸易的要道,连接了章水与浈水,是古代江西商品运输中一条至关重要的商运通道,这条古道使江西与广东的商品流通更为便利,并改善了南北交通。
4
传统商贸村落的布局结构分析
4.1
水路型村传统商贸村落布局特征
赣江流域的传统商贸村中,大部分村落是依靠赣江水系发展起来的,且商贸村落的选址也根据水体形态的分布各有不同,村落水体形态在风水学当中大致可以分为腰带水、反弓水、分合水、直去水、聚面水五大类,本文根据水体形态的不同将传统商贸村落分为腰带型商贸村、反弓型商贸村、分合型商贸村、直流型商贸村、聚面型商贸村五类传统商贸村。
①腰带型商贸村:水体呈弧形环绕在村落周围,而村落位于河流弯曲的内侧。由于地球自转和向心力的作用,长此以往村落面积扩大,且村落位于河流弯曲的内侧,不容易产生洪水等隐患,也能为商贸交易提供较为安全的环境。②反弓型商贸村:与腰带型商贸村相反,该类型的村落位于河流弯曲的外侧,此处地势较为险峻,但对商贸运输来说较为方便。③分合型商贸村: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河流汇聚于一起,河流由分至合,而商贸村落位于河流交界点附近,交通运输更为方便和快捷,且对于商铺的集散也有一定作用。④直流型商贸村:河流呈直线状分布于村落的一侧,赣江流域传统商贸村一般位于河面宽广的直流水附近,该类型河流流速较缓,利于商货的下行。⑤聚面型商贸村:河流面积较广,水势较缓,且具有蓄洪功能。该类型商贸村落可利用聚面水进行商货运输过程中的休憩和集散地,河流缓速便于商货的搬运和码头运输,利于当地的商贸交易。这五类水路型村落的分布特征详见表2。
水路型商贸村落一般具有以下特点:①主要分布在赣江流域或支流附近,水运便利的同时也促使人们能够更为方便地聚集;②沿河处大多还留有废弃的码头遗迹;③码头文化发达的村落能推进村内古驿道的生成;④大部分村落因水运兴也因水运衰,铁路的发展和赣江水运的衰落,使曾经繁荣的村落逐渐衰竭。
4.2
陆路型传统商贸村落布局特征
江西地理位置优越,除航运外,陆路交通也以另一种形式补足了江西商业贸易交通网络。陆路型村落以古代商道铺设分布,大致分为沿古驿道分布、沿贡道分布、沿节点分布。
①沿古驿道分布:驿道是古代进行陆地交通的主要方式,用以政府和军队运输重要物资,商货的运输同样依靠驿道交通。如万安-赣州-梅关驿道,此段路是广东进入江西的主要通道,沿途经过大庾岭、红梅关等重要驿站。②沿贡道分布:明朝时期采用“朝贡制”贸易形式,贡道为贸易过程中规定的路线和行径。如京广贡道从南雄过梅关至赣州大余县,商贸往来频繁。③沿节点分布:是指依托一些重要的交通节点,如澄江村交通汇聚,是于都县、宁都县、瑞金市交界之地,此地古驿道连通三县,属于商贸要地。陆路型传统商贸代表村落详见表3。
陆路型传统商贸村落一般具有以下特征:①村落大多位于水运不发达的区域,盆地地区以驿道兴起的村落较多;②驿道往往串联村子内部的街市,为现在少数村子的残留驿站和古驿道遗址;③少数村落由于码头文化的兴起,古驿道和码头共存。
5
结论
商业村落的形成与村落的自然环境有关,赣江流域传统商贸村落的北部和中部河网丰富,多为水路型传统商贸村落,南部山地较多,多为陆路型传统商贸村落。依靠水路发展的商业村落往往都呈现出比较强的水路特色和丰厚的文化遗存,其优越的水运资源是促进商业建筑群体独特的分布、选址和布局的重要因素之一。陆路型传统商贸村落的商业发展较为缓慢,只有位于古驿道交通要道以及古代交通节点分布处的村落商业发展迅速。
作者:戴雯 黄杰 郭永亮
来源:《江西农业》2025年第3期
选稿:宋柄燃
编辑:杨 琪
校对:耿 曈
审订:宋柄燃
责编:杜佳玲
(由于版面内容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