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长柄眼镜」这种烦的物件,使用情境最多就是在维多莉亚时代的歌剧院里,女性们悄悄地拿着眼镜,监视、窥探剧院里舞台上下的八卦。这些眼镜甚至会被藏在扇子中,或是能够转动角度来观看后面是否有谁靠近,而lorgnettes的法语语源「lorgner」,正好就是偷偷地看的意思。
确诊干眼症后,医生要求我不能戴隐形眼镜,取而代之是眼镜不离身。 「想像你的双眼就是一个持续蒸发的水杯,而眼镜就是你的瓶盖。」她说。
和眼镜相互依存的日子多了,对这物件也增添份情感。在博物馆资料库里捞来捞去,想要找些眼镜的蛛丝马迹,却意外发现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兴起的眼镜风潮。
从防范工伤到搭火车都要戴——眼镜是怎么流行起来的?
早在14世纪,眼镜就已经被发明,但过去的医学界对于眼镜并不是那么上心,他们更强调多运动,或是藉由放血或吃泻药来治疗视力问题。
然而到了19世纪,随着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进展,人们对于眼睛疲劳的理解程度加深;与此同时印刷和教育日渐普及,阅读、识字等需求提高,人们益发仰赖眼睛,只是当时的照明偏弱,视力较容易恶化,人们很快就发现自己怎么看不清。
另一方面,工厂劳工逐渐开始认知到操作机具或是化学药剂对眼睛的危害,因此视力或色盲测试、矫正视力的眼镜和防护眼镜等逐渐流行了起来。
或是更荒谬的,由于当时的火车没有窗户,飞渐的煤渣、碎片和烟雾常常会喷进乘客眼中,乘客间还流行在搭火车时配戴保护眼睛用的护目镜,不过随着火车加装窗户,这个风潮也就没了。
在这些种种因素叠加下,眼镜方才大幅被重视。
维多利亚时期,就已经存在能依需求调整的眼镜?
眼镜的需求提高意味有更多制造商投入眼镜的生产,眼镜也成为劳工阶级可以负担的一环。镜框的材质也开始有玳瑁、银、钢、金等不同选择,形状亦从最开始的小小圆形,一路流行到椭圆形。
尽管当时的眼镜还没有鼻托,必须要直接卡在脸上,但工匠已经设计出可调整的镜脚。以伦敦博物馆收藏的这副1810年左右的眼镜(上图)为例,它是由银匠跨足光学仪器的工匠John Holmes制作,仔细看他在镜脚安排了滑动的机关,让佩戴者可以舒服地调整位置。
另一种调整方式则是以铆钉或大头钉连结镜脚,旋转调整卡在耳朵上的角度。在下方这副应该是19世纪上旬的古董眼镜上,就可以看到这种设计,另一方面,当时的工匠已经开始设计有色眼镜,特别是蓝色和绿色不只防晒,还可能有矫正视力障碍的功能。
眼镜也成为装扮的一部分,维多莉亚时代受欢迎的演员Henry Irving近视非常深,甚至得安排位工作人员站在舞台侧边,负责管理Henry Irving的眼镜。
在1885年的舞台剧《浮士德》中,扮演恶魔梅非斯特的他干脆特别打造副眼镜配戴上台,据描述这副眼镜很轻薄,在舞台的灯光下闪闪发光时,会有种如同恶魔盯着人们的效果。
当时眼镜受欢迎的程度还可以从卡片上看到,有些卡片上会特意作出眼镜的图像,压在蕾丝底的精致纸张上。镜框内写着「U&I」,难不成看得更清楚,是维多莉雅时代情人间表达爱意的方式吗?
历史上,居然存在专门用来「偷看八卦」的眼镜?
除了这些眼镜外,还有些特殊的眼镜出现。彼时上层阶级热爱使用手持眼镜,如「手持单片放大镜」(quizzers)和「长柄眼镜」(lorgnettes),他们认为这种眼镜形式比其他阶级的更时尚。
手持单片放大镜顾名思义,就是带手把的放大镜,可以拿在眼前细细观察物件。一开始是研究者在用,但是到了十八世纪中叶成为时尚风潮,许多工匠开始在放大镜手柄加装各种珠宝或复杂的装饰。
富有的男女们将这些放大镜系着长链,挂在脖子上,既作为潮流配件,也是一种夸张化的道具——后者从单柄放大镜的英文可被称为「Quizzing Glasses/Quizzers」可见。根据1885年的《皇家辞典百科全书》,之所以有这么古怪的名字,是因为「Quizzing,指透过单片眼镜细致审视,或以假意严肃的言谈来讥讽与嘲弄之行为。」
是的,当时的上流阶级比起真的要看东西,更多是用这种眼镜来嘲笑人。实在有够无聊。
另一个风潮是长柄眼镜(lorgnettes),这种长柄眼镜是从法国流行至英国,有别于放大镜的单片玻璃,这则是更像眼镜去掉镜脚后、多了支把手,一样得手持使用。
如此麻烦的物件,使用情境最多就是在维多莉亚时代的歌剧院里,女性们悄悄地拿着眼镜,监视、窥探剧院里舞台上下的八卦。这些眼镜甚至会被藏在扇子中,或是能够转动角度来观看后面是否有谁靠近,而lorgnettes的法语语源「lorgner」,正好就是偷偷地看的意思。
还是有够无聊。
随着时代改变,这些眼镜如今都已走入历史,仅有少数的眼镜爱好者在古董市场交易,或者在博物馆或美术馆中以物件或工艺品的形式展现。
全英国最好的眼镜收藏,正是在位于特拉法加广场附近巷弄内的英国光学仪器博物馆( British Optical Association Museum),如果是眼镜爱好者的话,可以预约参观,一探历史上眼镜的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