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链接看上篇:
三、敌军的专业分析
阵地战阶段的韩军,经过美军调教,已不复运动战时期的一触即溃,他们基本融入了美式训练和保障体系,军事专业化程度远非战争之初可比。
韩军情报组织对谷中蛟进行审讯后,根据其供词梳理出以下要点:
1.攻击开始时间定为10月4日24时至10月6日1时之间。具体时间另行确定。
2.主攻部队为114师340团。
3.增援部队为112师1个团。
4.准备时间,从6月起,准备了3个月。
5.特殊训练,在平康西北侧上甲里和下甲里,以395高地模拟沙盘,反复进行了熟悉地形的预演。
6.炮弹准备,已充分贮备炮击所需之各种炮弹。
7.特殊装备,各连配备铁丝网爆破筒和地雷爆破筒60个。
8.个人装备,每人配发8枚手榴弹和160发步枪子弹。
9.分发御寒服,为攻克394.8高地后长期占领,预定分发御寒服。
10.非常手段,为孤立394.8高地,突然开放蓬莱湖闸门,造成驿谷川泛滥。
其中有些要点并非谷中蛟预料的。
比如冬装发放的问题。谷中蛟只是客观地记录了38军在9月底就开始运输冬装,要在作战完成后才发放,并没有分析意图,而只是随意说了些客观情况,还略带自豪地说中共军发放衣物,是士兵优先,军官在后。
谷中蛟并没有把这件事与进攻白马高地综合起来判断,但韩军情报人员敏锐地看出,这是为攻克白马高地后长期坚守做准备。
韩军9师师长金钟五对这些真假难辨的信息高度重视——一度有人怀疑这个谷中蛟是故意施放烟雾弹,好诱导韩军在这里集结重兵,为志愿军攻打其他阵地提供便利。
金钟五不管是真是假,做好38军真来进攻的打算,急调一个营加强白马高地的防守,并统一指挥2个坦克连,又紧急修筑了阵前工事哨所。从防守兵力上说增加了一倍,从地利上看也增加了优势。
志愿军第一次进攻的兵力是6个连又2个排,兵力尚不如韩军多,且没有坦克部队支援,所以第一次进攻纵使有炮兵先行覆盖,亦难打破韩军的防守。
金钟五还针对志愿军将打开蓬莱湖水闸淹没驿谷川(韩军白马阵地的后路)的危险可能,提前令两个高地预备1个星期的口粮。
为什么不多不少正好预备1个星期而不是更多?谷中蛟提供的情报,中共军也是7日口粮。多备当然更好,但在紧急情况下没有多余运力,所以这个7日份口粮够用就行了。
四、美军炮火精准杀伤
谷中蛟情报,严格意义上来说并没有透露过于详细的进攻计划。其危害性在于哪里呢?比较详细地反映了38军战前准备情况,尤其是进攻兵力和进攻样式。
对于普通人来说,知道了也分析不明白。
对于专业人士来讲,不需要说明白也足够用。
什么讲究呢?
对于白马山的攻防,韩军最大的问题是兵力如何配置。如果你是围点打援,别有所图,那我必须留足后手,在几个侧翼阵地和相邻地域保持连续部署,尽量不能做孤点部署。
谷中蛟的情报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38军练习攻山头练了两三个月,那么作战样式必须是攻坚而非向纵深扩大打击面,进而控制整个铁原地区。
韩军可以放胆把多数兵力用于守卫两个高地,而无需担心志愿军去切断其后路,阻挡其他援兵。
这是其一。
其二,战斗进行过程中,韩军进行了12次防守与反击。也无须为其他方向战斗担心,因为掌握志愿军的底牌了。
最后再来看看美军的反应。
美军对谷中蛟情报同样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紧急给韩军9师调来4个炮兵营和1个坦克连,并专门指定了支援作战的航空兵,包括可用于夜间照明的飞机。
美军对38军集结地、炮兵阵地和可能的进攻路线,进行了无差别的狂轰滥炸,对38军造成重大伤亡。
有人会说,谷中蛟的情报并没有供述38军的进攻路线啊?韩军也没有分析出志愿军从哪里开始打。
这事还得回到专业能力上。
打白马高地和281.5高地这种典型的山地,兵力集结地和进攻路线都很有限。
韩军战史记录第一次攻防战斗,韩9师30团1营营长(负责防守白马高地主峰的营)分析,志愿军很有可能沿白马高地向西北突起的棱线攻击前进,故而在该棱线上做了重点准备,防步兵地雷、铁丝网等设置了很多。
更要命的是美韩军的炮兵都提前设置好了诸元,瞄准棱线进行火力覆盖的预备工作。战斗一打响,其杀伤效率自然远高于以往的遭遇战。
10月6日晚38军发动攻击时,果然就沿着这条路线前进。韩军30团1营3连报告:“敌军连散开都不散开,黑压压地涌上来。”
这也印证了时任总参作战部长张震到朝鲜调研后的判断,新兵基本训练差。也印证了志司后来批评38军用羊群战术,连续争夺阵地时用的反击兵力太大,致遭敌炮火重大杀伤。
我军后方的兵力集结地,遭遇美军精准轰炸。例如据韩军战史载,10月9日第6次攻防战斗中,美军航空队发射照明弹,对38军10处集结地进行了地毯式轰炸,再度造成我军大面积伤亡。
美军打这么准,这么高效,一定程度上也是依据谷中蛟供词判断准了大致方向。
最后是结论。
38军在保守绝密作战计划方面并没有什么失误,谷中蛟叛变后提供的供词,没有对我军造成直接损伤。但在美韩军成熟、专业的情报分析能力之下,通过谷中蛟反映的基本事实,美韩军大致准确地判断出38军的打法、作战方向和兵力底数,使得美韩军从容裕如地准备,以有备打无备,造成了我军的重大伤亡。
本篇完结。
另,韩9师师长金钟五关于白马高地之战,有一篇专门的回忆录。本号第二篇推文将其转发。请感兴趣的朋友移步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