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在过去民间流传的一句老话了,它的意思是说,在房子的前面尽量不要再做注重,而在房子的后面不要留窗户。
这两点要求,让好些人就迷惑了,难道房子前面栽种竹子不好吗?为何房子后面不能留窗户呢,那不是很黑很暗,通风也不好吗?
老祖宗的这短短十个字,乍一听像是封建迷信的陈规,实则是古人用世代居住经验淬炼出的生存法则,藏着与自然相处的精妙逻辑。
先说“房前不种竹”,看似辜负了文人墨客笔下“竹林幽梦”的风雅,实则暗藏生活的“硬核”考量。在古代竹子可是好东西,甚至有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说法,但是栽种竹子也有讲究的,其中房子前面就不宜栽种竹子。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房子前面,也就是指家门口,其重点是房前,就是栽种竹子不能太靠近房子。如果距离远一点,那肯定是可以的。那为何家门口不宜栽种住呢?
竹子的根系堪称自然界的“地下军团”,竹鞭如同无数条贪婪的银蛇,以每年数米的速度疯狂扩张。
在过去,房屋多是夯土或砖木结构,竹鞭悄无声息地在地基下穿梭,经年累月,就可能顶破院墙、拱裂地基。
想象一下,某天清晨推开房门,发现墙体歪斜、地砖翘起,罪魁祸首竟是几竿看似无害的竹子,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要知道,古代的房子可是没有混泥土的,竹子的根系破坏性很强,不仅墙体受损,屋里地面也会被破坏,这样好端端的房子可能就成为了危房,损失可大了。
另外,竹子还是“阳光掠夺者”。它生长速度堪称植物界的“火箭”,一场春雨就能窜出半人高,不出数月,房前就竖起一道密不透风的绿色屏障。
阳光被拒之门外,屋内变得潮湿阴暗,墙角长出毛茸茸的霉菌,衣物被褥总是带着挥之不去的潮气,甚至木质家具都因长期不见阳光而变形开裂。
到了夜晚,竹叶在风中沙沙作响,像有人在窗外窃窃私语;遇上狂风暴雨,竹枝抽打墙壁的声音此起彼伏,让人辗转难眠,仿佛整夜都有“不速之客”在骚扰。
特别是冬季下大雪了,这样竹子就容易被雪压倒了,然后倒在房子上,会压碎瓦片,房顶,甚至压倒房子等,处理起来也很麻烦的。
再看“屋后不留窗”,这句忠告里藏着古人对安全与实用的双重考量。在农耕时代,房屋多为土木结构,后墙本就是承重的“软肋”。
一旦开窗,墙体受力不均,就像给坚固的铠甲开了个缺口,风雨侵袭时,雨水顺着窗户倒灌,墙皮剥落、木料腐烂,房屋寿命大大缩短。
在没有钢筋混凝土的年代,修补房屋是笔不小的开支,老祖宗自然选择“防患于未然”。
从安全角度看,屋后向来是建筑的“盲区”。过去治安条件有限,屋后偏僻隐蔽,若留窗户,无异于给心怀不轨之人留了“方便之门”。
夜深人静时,盗贼顺着后窗潜入,主人家防不胜防。即便没有贼人光顾,人在屋内活动时,背后空荡荡的窗户也会让人心里发毛,总觉得有双眼睛在暗处窥视,缺乏安全感。
此外,屋后的环境也决定了开窗是个“糟心”的选择。过去农家屋后常堆放柴草、粪肥,或是修建茅厕、排水沟,异味与蚊虫常年盘踞。
一旦开窗,夏日的热浪裹挟着腐臭扑面而来,成群的苍蝇蚊子长驱直入,生活质量直线下降。所以古人忌讳房子后面开窗户,就是为了隐私安全,当然了也更多的是居住舒适性考虑。
这些看似“过时”的老话,实则是古人用生活血泪写成的“居住指南”。它们诞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却蕴含着跨越时空的智慧——如何趋利避害,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如今,虽然建筑材料和生活环境早已天翻地覆,但这份对居住安全、舒适的极致追求,依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毕竟,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住得安心”始终是人类最朴素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