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朝天区麻柳乡,因树得名;麻柳刺绣,因人而传。这里的一针一线,绣的不仅是花鸟虫鱼,更是千年蜀地的烟火与灵性。
耕牛踏碎朝露、喜鹊枝头闹梅、新嫁娘的红盖头飘过山梁......这些日常生活的意象,在麻柳乡25岁姑娘王心萍的巧手下,一一化成了绣布上的烟火人间。当城市化的浪潮漫过群山,她的身影始终端坐如钟,将千年纹样,一针针绣进现代文明的褶皱。
母女·针线里的传承密码
“一针一线,数纱而绣,不用底稿”,这是麻柳刺绣传承千年的密码,也是王心萍与母亲——麻柳刺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菊花之间的无言契约。
王心萍和母亲张菊花绣麻柳刺绣。张敏供图
8岁就掌握架花、挑花等核心针法,15岁能独立完成《喜鹊闹梅》等刺绣作品创作,母亲的绣绷是王心萍最早的课堂。麻柳刺绣的10种技法、17种针法,是绣娘与布帛的对话,更是母女间的密语。
在母亲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和系统训练中,王心萍创新将麻柳刺绣的耕织图、婚嫁图等传统纹样、图案融入现代服饰、家居饰品,推动其从生活用品向艺术珍品转型,并创作出大量的刺绣作品,先后参加了2019年泰国文化周、2023年成都国际刺绣艺术节等多次国内外非遗大展赛。
破茧·当老技艺遇见新绣娘
当“00后”的创新思维遇上千年技艺,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王心萍用三项突破给出了答案。
创新之一:针法的进化。王心萍将传统挑3针、竖3针的架花工艺与十字绣结合,开发出双面异色绣,使鞋垫正反面呈现不同图案,该技法已成功申请专利。
创新之二:材料的革命。王心萍尝试用真丝绡、缎、绫、绸等替代传统土布,代表作《花好月圆》《金蟾玉兔》等饰物摆件受到大众喜爱。
创新之三:数字的翅膀。王心萍还通过官方网站、抖音直播、小红书等媒介开展线上线下活动展示麻柳刺绣全过程,单场最高观看量达2万余人次;与电商平台合作推出非遗盲盒,年销售额突破3万余元。她主导的麻柳绣娘工坊采用线上接单+线下培训模式,带动20余名农村妇女就业,2024年人均增收0.5万元;参与拍摄录制《纪录四川100双手》、四川观察对国家级非遗麻柳刺绣推介展示等活动。
潜心专研刺绣技法的王心萍。张敏供图
“00后”的王心萍,就这样用针尖挑破传统边界,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将麻柳刺绣从闺阁推向了世界。
扎根·非遗的土壤与未来
“非遗不是风干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非遗的根,必须扎在下一代心里。”王心萍这样说,也一直这样做。
通过“老绣娘+新创客”的师徒制,王心萍与母亲张菊花共同研发数字绣谱,实现了传统纹样的数字化存储与动态演示;王心萍还在曾家中学开设非遗第二课堂,累计培养学生传承人120余名,其中3名学生作品入选四川省青少年非遗大展赛。
同时,王心萍主导开发了绣美乡村系列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3万元,成为当地文旅融合的典型性项目,2024年带动麻柳乡旅游收入增长0.3%。
非遗课堂上的王心萍。张敏供图
2022年,王心萍被评为麻柳刺绣区级传承人;其作品《喜鹊闹梅》在国际赛事中斩获最佳非遗文创奖,其传统技艺被纳入地理标志产品;作品《蜀道遗韵》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出,成为广元文旅的新名片。
“非遗不惧岁月长,守正创新自芬芳。”从麻柳树下的第一针,到联合国礼单上的签名之作;从张菊花到王心萍,再到无数拿起针线的后来者——麻柳刺绣的传奇,正由一双双普通的手,绣进时代的经纬。(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