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5日是第17个世界手卫生日,由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9年倡议发起。今年的主题是“合理使用手套,关键永远是手卫生”,强调科学洗手与规范戴手套并重,共同筑牢健康防线。



一、手卫生:阻断疾病传播的“隐形防线”

1. 病原体传播的“重灾区”

手部是病原体传播的关键媒介。研究显示,一双未清洁的手可能携带数百万细菌和病毒,流感、手足口病、轮状病毒腹泻、诺如病毒腹泻等常见传染病均可通过手部接触传播。正确洗手可降低50%以上的腹泻和呼吸道感染风险,是成本最低、效果最显著的疾病预防措施之一。

2. “低成本,高收益”的健康投资

无论是医院、学校还是家庭,手卫生都是阻断病原体传播链的核心环节。通过流动水+肥皂/洗手液的科学清洁,可有效拦截多环节的病原体入侵,堪称守护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二、科学洗手:七步法+关键时刻,一个都不能少

1. 七步洗手法:细节决定成败

步骤: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按“内(掌心)、外(手背)、夹(指缝)、弓(指关节)、大(大拇指)、立(指尖)、腕(手腕)”顺序揉搓双手至少15秒。



重点部位:确保覆盖手掌、手背、手指、指缝、指甲缝等易忽略区域。

2. 五个关键时刻:手卫生需“见机行事”



接触患者前后;

进行清洁或无菌操作前;

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或其他分泌物后;

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如床栏、设备)后;

摘下手套后。

三、合理戴手套:防护≠替代,规范使用是关键

1. 手套≠“万能护盾”

手套仅是防护措施之一,无法完全替代手卫生。即使戴手套,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后仍需立即摘除手套并洗手,否则可能因手套破损或操作不当导致病原体残留。

2. 避免“过度防护”陷阱

过度使用手套不仅增加医疗废物处理负担,还可能因频繁更换、脱戴导致手部污染风险上升。规范使用手套需遵循“按需佩戴、及时摘除”原则。

四、行动倡议:从“手”开始,守护健康共同体

世界手卫生日提醒我们:健康防线需多方共建。无论是医护人员、公共场所从业者,还是普通市民,均需掌握科学洗手和合理戴手套的技能。通过“洗手+戴手套”双管齐下,我们不仅能保护自身健康,更能为他人筑牢安全屏障。

手卫生小贴士:

随身携带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方便外出时随时清洁;

儿童洗手时可用儿歌或游戏辅助,培养正确习惯;

医疗机构需加强手卫生培训与监督,确保关键时刻“零遗漏”。

守护健康,始于“手”下。让我们以科学行动,共同迎接无病无忧的未来!【妇幼健康科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