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余承东在上海车展宣布问界M9将首批升级ADS4.0时,台下掌声雷动。但掌声背后,一个更尖锐的问题浮出水面:这场技术狂欢中,谁在享受红利,谁又在默默买单?46.98万起售价不变,却新增4颗激光雷达和4D毫米波雷达——华为的“增配降价”策略,究竟是诚意还是套路?
“增配降价”背后的市场逻辑
华为用问界M9的定价揭开了智能汽车时代的商业密码:硬件成本正被规模化技术分摊吞噬。新款M9激光雷达从1颗暴增至4颗,4D毫米波雷达首次上车,价格却纹丝不动。这背后是华为供应链的深度整合能力,更是其“硬件铺路、软件收租”的长期主义——通过OTA升级延长盈利周期,让消费者为迭代中的技术持续付费。
更耐人寻味的是享界S9增程版比纯电版直降8万的定价策略。余承东口中的“全民豪车时代”,实则是用技术下放构建价格金字塔:用入门级配置吸引流量,用顶配硬件树立标杆,中间层则留给软件订阅收割利润。这种“硬件不赚钱,交个朋友”的玩法,像极了智能手机时代的剧本。
老车主的“付费墙”困境
当新车主为免费升级的4颗激光雷达欢呼时,老车主正面临残酷的算术题:要么忍受硬件落伍的贬值风险,要么支付未知金额的智驾硬件改装费。这揭示了智能汽车最隐秘的悖论——技术迭代越快,老用户资产缩水越猛。
问界M9虽承诺支持老车硬件升级,但具体成本与效果仍是黑箱。相比之下,特斯拉的“硬件预埋+软件解锁”模式虽遭诟病,至少给了用户明确预期。华为需要思考:当技术狂奔时,是否该为老用户铺设缓冲带?比如阶梯式升级优惠,或旧件折价置换服务。
技术普惠or价格游戏?警惕“隐性成本”
4颗激光雷达堆砌的硬件军备竞赛值得警惕。对比蔚来ET9同类方案,业内对多雷达的边际效益早有争议:雨雾天气中,4D毫米波雷达或许比第四颗激光雷达更实用。华为的配置清单里,有多少是真实需求,多少是技术炫耀?
更隐蔽的是长期成本转移。低价硬件可能只是诱饵,后续的高阶智驾订阅、专属功能解锁才是利润池。就像打印机便宜卖、墨盒天价卖的商业模型,消费者需要算清全生命周期账单。
智能汽车时代如何捍卫权益?
面对技术迭代迷雾,消费者需掌握三项武器:
- 查兼容性承诺:问界M9允许老车升级是加分项,但需确认具体时间表和成本;
- 辨核心配置:4D毫米波雷达提升雨雾安全属刚需,而第四颗激光雷达需评估使用场景;
- 用法律盾牌: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9条,要求车企公开硬件迭代路线图。
结语:技术狂飙时,别让用户价值抛锚
当车企竞逐L3商用落地时,不能把用户当作技术实验的燃料。真正的“普惠”不是堆砌参数,而是建立透明的升级路径与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问界M9的升级宣言,应该成为行业反思的起点——在颠覆与传承之间,需要找到那个不辜负早期支持者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