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春日暖阳洒向神州大地,“五一黄金周”的旅游热潮与消费狂欢中,“劳动者”这一词汇的政治厚度与历史重量似乎被逐渐稀释。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劳动者之歌依然以最坚定的节奏、最温暖的音符,谱写着不同于世界的独特旋律。

  1886年芝加哥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呐喊,曾为五一节注入鲜血与抗争的基因。而在当代中国,这一节日早已超越了单一符号的意义——它成为工人阶级领导地位的制度性确认。宪法中“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的宣告,不仅是政治宣言,更通过《劳动法》《工会法》等具象化保障,将劳动者权益嵌入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从环卫工专属休息室的设立,到外卖骑手工伤保险的全覆盖,劳动者的尊严正在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碰的日常。

  相较于某些国家工会力量与资本集团的永恒角力,中国构建了更具系统性的劳动者权益防护网。当某地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时,从纪检监察部门介入到法律援助绿色通道的启动,形成自上而下的权利救济闭环。正如近期舆论热议的保洁员休息空间问题,社会不再止步于道德呼吁,而是通过人大代表提案、企业评级制度等刚性约束推动改善。这种“权利—制度—执行”的三角支撑,让劳动者无需重复百年前街头抗争的老路。

  在流量为王、资本狂欢的喧嚣中,中国社会始终保持着对劳动价值的清醒认知。高铁工程师、非遗传承人、新农人等群体的涌现,打破了“劳动者=体力工作者”的刻板印象。更值得关注的是,短视频平台上建筑工人分享高空作业技巧、家政阿姨传授收纳哲学的内容获得百万点赞,这种自发性的话语权争夺,正是劳动者主体意识觉醒的鲜活注脚。

  当欧美“零工经济”催生出没有社保的“数字无产阶级”,当某些发展中国家童工比例持续攀升,中国却通过“共同富裕”政策框架下的职业技能培训、返乡创业扶持等举措,为劳动者铺设向上流动的阶梯。2024年“最美职工”评选中,芯片研发工程师与乡村邮递员同台领奖的场景,恰是这种多元包容价值的最佳诠释。

  五一节的烟花终会消散,但中国劳动者之歌的旋律将持久回荡。这不是乌托邦式的浪漫想象,而是制度保障、文化认同与社会实践共同编织的现实图景。当保洁员们告别卫生间隔间里的午餐,当技术工人站上国家科技领奖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某个群体的境遇改善,更是一个文明对“劳动创造幸福”本质的回归与坚守。这或许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密码——让每个劳动者都能成为时代乐章的演奏者,而非沉默的听众。(王根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