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站台的“抑郁广告”:莫让商业利益侵蚀青少年心理健康

——南京市民热议折射心理健康营销伦理困境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魏静 □ 陈思羽)近日,南京街头巷尾公交站台的一则广告引发市民热议。某心理咨询机构以“孩子厌学抑郁,找心*岛心理咨询”为标语,在中小学周边区域密集投放,其直白刺眼的表述让不少家长忧心忡忡甚至愤怒。这一现象折射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的社会现实,但其宣传方式与内容导向却值得深思——当商业营销的触角伸向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是否在无形中加剧了青少年的心理标签化焦虑?又是否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这种看似“精准定位”的广告策略,有没有暗藏伤害未成年人的风险。



广告的“双刃剑效应”与隐忧

家住鼓楼区的刘女士最近很心烦:“我家孩子上初中,最近每天放学等车时都要看到这些广告。上周他突然问我‘妈妈,我是不是也抑郁了?’原来他记住了广告词,上网搜了抑郁症的症状,越看越觉得像自己。”刘女士坦言,儿子正处于关键的学期,平时学习压力就比较大,近期产生“自己是否抑郁了”的疑问,这让她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也担心儿子会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下,加剧自己的负面情绪。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中科院心理所进行的国民健康心理调查显示,中学生抑郁检出率为24.6%,四分之一的孩子有抑郁症状。近年来,卫健委、教育部等相关部门不时发布文件,强调注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要求加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

面对心理咨询广告大面积占据公共空间的现象,从积极的方面来看,社会对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的关注度提高,反映了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在逐步提升,这本身不是一件坏事。然而,这则广告的投放方式和内容却引发了诸多争议——心理学中的“标签效应”早已证明,反复接触负面标签可能引发自我认同危机,青少年群体更易受此影响。广告选择中小学周边作为投放阵地,是否经过精心计算?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期,对情绪波动尤为敏感。当“厌学抑郁”四个字以醒目姿态占据视觉焦点,是否有制造心理暗示的嫌疑?

监管模糊地带下的市民困境

面对家长群体的质疑,地方监管部门的回应也耐人寻味。在市民魏女士致电12345反映该情况后,鼓楼区区12345热线答复:“广告用语虽显刺激,但未触犯现行法律。”这一回应更让魏女士担忧:“‘厌学抑郁’的标语可能诱导孩子主动关注负面词汇,甚至模仿或检索相关行为,广告传的不是温暖而是焦虑。”

记者在查阅资料时了解到,广告法虽未明确禁止此类表述,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不得在广告中利用未成年人制造话题。南京心理咨询师钱老师认为,“将学生群体可能存在的心理困扰作为营销噱头,本质上是在消费未成年人的隐私与尊严。”

心理咨询应回归人文关怀

钱老师表示,监管不能止步于字面合规,更要考量深层社会影响。“这种看似合规的宣传策略,不仅违背心理咨询行业‘助人自助’的核心理念,更有可能加剧青少年及其家庭的‘病耻感’与不被接受感。”

同时,心理健康咨询类的广告在内容和宣传等角度还须符合民众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比如该广告的措辞和画面,具有冲击性和刺激性,缺乏对青少年抑郁群体的共情与保护,不符合民众的情感认同。而此类广告的投放,是否真的能对目标人群起到支持的作用,也需经过评估。对青少年而言,只有在一个‘被看见’且包容、安全的公共环境下,才更能延伸寻求帮助的意愿。”

面对商业化心理服务带来的伦理挑战,业界普遍认为,有效的心理健康宣传应注重知识普及而非症状渲染。如,上海部分社区已尝试在公共空间设置包含心理自评工具、求助渠道的互动装置。据悉,目前南京也已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支持体系:鼓楼区推行的“心灵护航”工程,组织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社区驻点服务。这些“去商业化”的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服务完全可以在专业性与可及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孩子需要的是被理解的眼睛,不是被消费的焦虑。”钱老师的观点值得我们深思。站在公交站台前,大众期待看到的不是刺眼的广告标语,而是如春风化雨般的科普宣传。当社会各界以专业精神替代营销套路,以温暖守护取代流量收割,青少年才能真正拥有心灵的“绿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