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开馆十周年。此前,博物馆向全球发出征集令,诚邀各国机构、收藏家及公众共同参与这场行动,引发各界关注。近日,001号捐赠者现身并接受记者采访。
南京市民王陈鑫及其家人拒绝了外国藏家的高价求购,将家里长辈珍藏的三十余件相关文物捐赠给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这些文物是王陈鑫外婆收藏的,老人家已经离世,让文物“回家”一直是她的心愿。
目前王陈鑫捐赠的灰陶龙形垂兽与白瓷砖就在馆内展出。其中两件捐赠品尤为瞩目:一块长17厘米、宽7.8厘米、高15厘米的明代L形白瓷砖,仅单侧施白釉。另一件灰陶龙形垂兽则为明代晚期作品,残长22厘米、残宽19厘米,龙嘴、龙眼造型生动,虽施釉,但依然神韵十足。
王陈鑫告诉记者,外婆早年居住在西街,就在如今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对面。周边居民常将散落的遗址碎片用于建房。当时外婆精心保存了一些残件。她用报纸包一层,外面再裹上柔软的棉絮被,放进一个两米宽的大木箱里,轻易不让人触碰。“有外国人直接找到外婆,想买这些碎片,但她明确拒绝了。她认为这些东西是中国的根脉,不能外流。”
“文物就像游子,只有回到家乡的怀抱,才能重新找到灵魂的归属。”王陈鑫曾参观过大英博物馆,也看过许多流失文物的视频,那些漂泊在外的文物,让他内心深受触动。因此,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建馆10周年之际,王陈鑫选择完成外婆遗愿,让文物“回家”。“把外婆的藏品捐赠给博物馆,不仅是对她的深切缅怀,更希望这些承载着历史与家族记忆的文物,能在专业的保护下重焕光彩,让更多人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
大报恩寺琉璃塔不仅是南京的宝贵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遗产。他也呼吁更多市民参与到文物捐赠中来,共同为传承大报恩寺文化贡献力量,让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在新时代继续闪耀光芒。
据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名誉馆长王兴平介绍,此次捐赠的文物虽多为残件,但其中有20余件极具参考价值。其中垂兽是位于建筑屋顶的正脊两端至屋檐四角为屋脊上的角兽,其作用是防止垂脊上的瓦件下滑同时也有建筑装饰的功能。而白色瓷砖多用于大报恩寺琉璃塔身墙面,产自江西景德镇。此外,部分捐赠陶器可能是清代大修时用于皇家寺庙旁建筑的构件,同样具有意义。“
由于历史原因,琉璃塔的大量建筑细节已无从考证,实物资料更是散佚民间。“我们至今仅存清代手绘的建筑图纸,对于建筑材料、色彩搭配、造型细节等关键信息,仍缺乏实物佐证。”像王陈鑫外婆这样的有心人,凭借对文化的热忱,将散落的碎片悉心收藏、代代相传。这些跨越时空的文明碎片,正通过捐赠“回家”,让我们离解开琉璃塔的建筑密码更近一步。”
据悉,“五一”假期期间,大报恩寺遗址景区还将推出“流动的国风盛宴”系列活动,通过国风音乐会、限定塔灯点灯仪式以及草坪、屋顶花园等升级体验,将千年遗址、古风音乐、汉服霓裳与塔灯数字创意融合。景区开放时间也将延长至每日12小时(8:30—20:30),邀市民游客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东方美学之旅。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