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
人民网记者 夏晓伦
在云南大理古生村的科技小院宿舍墙上,贴着一张特殊的“成长路线图”:从入户调研被拒的委屈,到直播带货爆单的喜悦,记录着新农人杨静的蜕变历程。
三年前,这个内向的姑娘第一次走进古生村,连续四次被农户拒之门外的经历让她躲在屋里掉眼泪。如今,她已成为带动20余个科技小院农产品“上网”的创业先锋。
转折点发生在2024年丰收节。一场直播中,杨静精选的四川冷笋、广西虾干等22款产品上架即售罄,广西农户发来的感谢视频让她热泪盈眶:“原来我们的努力真的能改变农户的生活。”
毕业后,她放弃城市的就业机会,选择留在科技小院创业,如今她已筹备上线100余个地区农产品SKU(最小存货单位),覆盖全国8省的小院特产。
杨静将优质的小院农产品上架电商平台,帮助农户增收。刘长白摄
“以前农户觉得科技遥不可及,现在他们看到手机能变成‘新农具’,数据能变成‘新农资’,积极性全被调动起来了。”杨静指着手机里不断跳动的订单说。
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不仅要让农民“种得好”,更要让农业“接上网”、产品“卖得好”,只有农民“赚得多”,生态才能“保得住”。而这离不开农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支持。
科技小院的育人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学生们白天在田间测土配方,晚上在直播间学习带货技巧;既要掌握土壤营养学知识,也要精通电商平台规则。这种“接地气”的培养方式,让走出小院的学生兼具科研素养与市场思维。
如今,古生村 “数商兴农科技小院”正式揭牌。这个扎根田间地头的“创新驿站”,不仅承载着农业科技攻关的使命,更肩负着培育“懂技术、会经营、善电商”新农人的重任。
这是全国 1800 余个科技小院中首个聚焦“数字商业”的特殊存在,其核心在于构建“党政产学研用”六位一体的实践育人体系——政府统筹资源、高校输出智力、企业提供支撑、农户参与实践,形成从科研到应用、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闭环。
4月25日,数商兴农科技小院揭牌仪式在云南大理古生村举行。刘长白摄
“作为支持科技小院发展的社会商业力量,电商平台助力科技小院的工作重心正从农业生产端延伸至销售端,希望推动小院的优质农产品从‘销售无门’到‘抢购一空’。”揭牌活动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表示,“数商兴农科技小院是全国科技小院里独一份的存在,实现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培养的目标,能够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截至目前,该科技小院已落地1个养分智慧管控平台项目、支持了7个农业高质量科研课题、协助20多个科技小院的优质农产品“触网”,是“全国科技小院协作网”的活动基地和大本营。
自2009年成立以来,科技小院已在全国建成超1800个,足迹覆盖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如果说每个科技小院是一枚星火,那么数商兴农科技小院将为这些星星之火添上燎原的东风。”拼多多副总裁侯凯笛表示,包括优质的小院农产品在内,拼多多“千亿扶持”计划希望覆盖更多的好产品、好商家、好技术,让农户、用户、商户都能共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古生村的故事,是中国农业从“汗水农业”迈向“智慧农业”的缩影,更是电商与乡村同频共振的生动写照。如今,数字技术与乡土中国深度融合,新农人接过乡村振兴的接力棒,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