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涉及川菜发展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四川省促进川菜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5月1日起施行。
今年3月28日,《四川省促进川菜发展条例》正式通过审议,这部涵盖29项条款的法规,不仅让川菜成为继粤菜之后全国第二个拥有省级立法的菜系,更意味着万亿级产业迎来法治化发展的历史拐点。
相关数据显示,川菜馆遍布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超6000亿元,却长期面临“大而不强”的尴尬困境:海外市场鱼香肉丝用番茄酱调味的魔改版本,成都老字号商标被境外抢注事件,以及每年超过10%的川菜厨师转行率,都暴露出标准体系缺失、品牌保护薄弱、人才断层等深层危机。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预制菜赛道,川菜品类虽占据35%市场份额,但同质化竞争导致利润率持续走低。某头部企业负责人透露:“我们的麻婆豆腐预制包,被20多个品牌贴牌销售,核心技术溢价空间不断压缩。”立法调研数据显示,川菜产业链中仅有12%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对加快建设我省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系统部署,明确提出发展川菜等特色产业。推动川菜高质量发展,对传承川菜技艺、弘扬川菜文化、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助推消费扩大升级、促进就业创业、推进乡村振兴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我省先后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推动川菜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此次立法正是落实国家战略、破解产业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为川菜这一地方名片注入法治化发展动能。
据悉,条例坚持“小而灵”的立法思路,聚焦问题导向,提出建设统筹协调机制、完善发展资金保障等针对性政策举措,强调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重川菜传承与创新,支持构建政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完善川菜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投入模式。此外,条例在品牌建设与国际化布局上提出创新举措,明确培育名菜、名厨、名店,支持川菜对标国际标准拓展海外市场。此外,鼓励跨区域协作,通过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共同举办技能竞赛、协同建立和实施川菜标准体系等方式,川渝两地共同弘扬川菜文化、打造国际美食中心、建设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