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了,年轻人的想法不一样了,加上男女比例失调了,走在大街上,总能瞧见些大龄未婚的汉子,张伟就是其中一个人。

张伟打小就是个内向的孩子,别的小孩在院子里追着跑闹说笑时,他却总爱躲在角落里。上了学也总是低着头,和人说几句话脸便涨得通红。参加工作后,性格也没发生多大改变……



这样文静内向的性格,在谈婚论嫁时可吃了大亏。

他家里条件也不宽裕,父母都是普通工人,一家人挤在老旧的居民楼里。早些年父母还能托媒人给张伟介绍对象,可接触了不少姑娘,最后都不了了之。

日子一天天过去,眼间张伟就四十出头了,身边的同龄人陆续成家,有了孩子,他却还单着。

这些年父母为了他的婚事愁白了头,可缘分就是不来,后来他们相继抱着遗憾离开了儿子。

送别父母之后,张伟看着空荡荡的屋子,心里像被挖空了一块。

又一年春节到了,街道两旁挂满了红灯笼,到处都是喜庆的 “福” 字和春联,烟花爆竹声从早响到晚,家家户户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热闹是他们的,张伟家的门紧紧关着,屋里没有一点年味。又是一年佳节,张伟心里五味杂陈。

父母不在了,家里冷冷清清,但年还是要过的,于是打算给家门贴上春联。他念过几年书,写得一手好字,于是找出纸笔,坐在桌前,在纸上写下 “一三四五,六八九十”的对联。



写完后,他放下笔,看着这两行数字,眼眶有些湿润,随即默默地将对联贴在门上,然后回到屋里,坐在椅子上,望着天花板发呆。

第二天一早,邻居们出门拜年,路过张伟家时,都被这副奇怪的对联吸引住了。

“这春联怎么写得的啥呀?咋全是数字?跟算盘珠子似的?”“没头没尾的,连个横批都没有!”“会不会是写着玩的?”

穿着新棉袄的孩子们蹦跳着数数,清脆的童声在巷子里荡开:"一、三、四、五...六、八、九、十!"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有人猜测这可能是张伟故意出的谜题,有人觉得这对联毫无意义,还有些调皮的孩子在一旁嬉笑……

正热闹的时候,隔壁学校的语文老师老陈路过。他戴着老花镜,背着双手,看到这副对联后,脚步停了下来。

他眯着眼,仔仔细细地端详着对联,嘴里小声念叨着数字。突然他眼睛一亮,转头对围观的众人说:“我明白了!这对联写得妙啊!并且不是没有横批?” 大家一听,都围了过来,等着老陈解释。



老陈清了清嗓子,说:“你们看,这对联里缺了什么数字?上联少二,下联少七,二和七连起来,谐音就是儿妻,一首不就是少儿缺妻嘛!小张这是用数字对联在说自己的苦日子呢!横批我觉得就是‘孤家寡人”。

众人一听,这才恍然大悟,随后纷纷点头称赞。

“哎呀,还是老陈有学问,我看了半天都没明白!”“可不是嘛,这对联看着简单,没想到藏着这么深的意思!”

看着这完整的对联,众人心里都不是滋味,一边感叹,一边对张伟的遭遇多了几分同情,于是纷纷进门给张伟拜年。

这简单的数字组成的特殊的春联,道出了张伟对自己人生的无奈感叹,也让大家看到了现实中不少单身群体的生活现状,就像这缺了数字的对联,不完整、不圆满,着实巧妙。

在这热闹的春节里,这副对联引发了人们对传统婚姻观念和现代社会婚姻困境的思考,也展现出了它独特的魅力。



它不仅能装点节日,更能成为人们表达情感、倾诉心声的窗口,承载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在岁月的长河里,一直流传下去。

如果要你来写横批,你会赐下哪句横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