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新华社辽宁分社编委、领衔记者于力专门来到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的阜新市彰武县人民法院冯家人民法庭调研,实地了解辽宁法院系统实施“强基工程”三年来取得的成效。



“强基工程真正实现了司法资源下沉,使人民法庭旧貌换新颜。”陪同调研的阜新中院党组副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丛凯介绍,昔日设施陈旧的法庭已蜕变为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司法服务平台,法庭智能化诉讼服务站和数字化审判庭等科技设备,让群众在家门口即可完成立案、调解、开庭等全流程诉讼服务。

当看到村民可通过可视化终端与法庭进行远程连线时,于力称赞道:“从‘强基工程’的硬件升级,能触摸到司法为民的温度。”


“省法院开展‘强基工程’,为我们积极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奠定了坚实基础。”冯家人民法庭庭长王楠表示,通过扩大管辖权限、充实审判力量,法官年均办案量提升30%的同时,案件调解率实现连续三年上升至44%,诉讼案件数连续三年同比下降在25%-30%区间。冯家人民法庭审判质效连续三年位于全省人民法庭前列。特别是将“厚道阜新”的地缘文化与“彰武治沙精神”融入司法实践,总结提炼出“老哥调解六步法”,成功诉前化解矛盾纠纷300余件,获评全省法院“评推树”活动“创新成果”奖。


“治沙人一棵树接着一棵树种的韧劲,就是我们调解工作的魂。”庭长王楠介绍调解案件时举例:去年春耕时,两户村民因耕地边界争执不下,老哥刘玉术带着双方到地头,用木棍重划田埂后说:“沙地人要懂守望相助,咱别让一拃宽的地,荒了半辈子的情。”当天下午,两家人便合力修好了界桩。类似的“田间调解”“炕头开庭”年均开展20余次,能让30%的涉农纠纷止于诉前。


“‘强基工程’不仅输送了科技装备,更激活了乡土治理的内生力,在冯家法庭,我看到了一幅现代化司法改革与地域乡土文化共生的基层治理画卷正徐徐展开。”于力在详细了解法庭调解案例和现场影像时感慨道:“‘老哥调解六步法’用群众语言解群众心结,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本地的创造性转化。”数据显示,2024年,法庭辖区“无讼乡村”11个,遍布六镇,占比29.73%,万人起诉率下降42.6%。



从基础设施升级到多元解纷机制构建,最终形成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本土实践经验,冯家人民法庭的三次蝶变正是辽宁法院“强基工程”的有力注脚。调研结束时,于力在采访手记中写道:“‘强基工程’不仅重塑着人民法庭面貌,更在重塑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感知方式。当司法服务真正沉到基层、暖在民心,便是法治中国最生动的基层实践。”

来源:阜新市中级人民法院

审核丨黄艳辉

编辑丨秀 姿

文字丨张若桐

制作丨李 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