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的咖啡馆地下室,进行了历史上首次电影售票公映。

那里破旧而简陋,除了放映机和银幕,只是随意摆放了百来张椅子。

当天,卢米埃尔兄弟连续放映了12部无声电影,包括《工厂的大门》《水浇园丁》等。

放映到《火车进站》时,银幕上出现火车呼啸驶来的画面,观众们立刻起身,惊呼着躲避,都以为银幕中的火车成了真,会朝自己冲过来。

而这一天,标志着世界电影的诞生。





10年后,1905年的北京,前门大观楼里人群熙攘。

人们都赶来看由丰泰照相馆拍摄,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

因为历史久远,相关资料已经不可考证,但普遍认为,这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2025年,对于电影来说意义重大。

这是世界电影发展的第130年,也是中国电影史的第120年。

这一年,我们同样经历了很多变革。

年初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已经突破150亿元大关,一跃成为全球票房排行榜的第五名,也是首次跻身前10的中国电影。



但电影巨头同样也挤压了中小成本电影的生存空间,第一季度上映的新品,质量良莠不齐,票房也严重失衡。

除了春节档等热门档期,其他时间,尤其是工作日,单日票房日常低于3000万。

这些都意味着,中国电影一方面仍旧蓬勃发展,但另一方面,市场环境也的确严重失衡。

我们在希望与迷茫之间,正努力探索,挣扎着寻找一条崭新的通路。



半个月前,乌鸦前往北京,参加了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我看到了姜文、陈冲、大卫·叶茨等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创作者、电影人,也看了大量首次展映的电影。

我看到一大批热爱电影的人都在努力为爱发电,用细腻的触角和珍贵的影像,表达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可以说,我看到了电影在最初被发明时,人们对它纯粹的热爱,也看到了在如今备受考验的市场环境下,依旧有这么多人在作出自己的表达。



无巧不成书,今年也是北京国际电影节第15周年,三个对中国电影来说至关重要的节点相互交织,也意味着这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注定与以往有所不同。

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天坛奖”这一奖项的入围名单,28 部作品中,国际影片竟然达到23部。

而在报名期间,收到了来自 103 个国家和地区的 1794 部影片,比去年增长了近20%。

这不但证明了天坛奖的国际影响力在扩散,也意味着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高,而中国大陆这一独具影响力的票仓,也越来越受到全球电影创作者的重视。



话不多说,让我们来看看这届天坛奖中备受瞩目的影片们。

获得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编剧奖的,是挪威电影《爱的暂停键》。

影片讲述一位骤然面对婚姻破裂的妻子,如何重新鼓起勇气,踏上寻找自我、寻找生活方向之旅。

故事十分贴合当下的女性主义,但最终却走向了一条男女通用的原理:好好爱别人之前,请先好好爱自己。

影片情绪刻画细腻、生动,对于有过婚姻或深刻情感历程的人来说,更是深感共鸣。



获得最佳艺术贡献、最佳女配角、最佳摄影奖的是由阿根廷、西班牙、乌拉圭合拍的黑白电影《音讯》。

讲述一位拥有与动物交流天赋的9岁女孩和她妄图投机取巧的监护人,一起穿越公路的故事,是经典公路片叙事结构。

但结局却最终指向人与人的联结,世间的美好、人类的孤独...

影片轻盈灵动,故事脱俗而巧妙,静下心来看完,能感受到电影所带来的魔法。



除此之外,入围的还有探讨父权社会不公的瑞士电影《弗里达的审判》、讲述肯尼亚女孩勇于自救反抗命运的《纳维》、以及即将在五一档登陆内地院线的国产悬疑片《大风杀》等。

可以说,这一届天坛奖的入围影片,艺术性与可看性兼具,电影表达贴合当下人们的生活,容易让观众产生共情,相较于其他电影节主竞赛片单,进入院线的概率也更大。

不仅如此,在展映单元,我还有幸看到很多精彩的作品。

比如“缤纷动画”单元放映的全新动画长片《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是一个超现实主义的奇幻故事,画面美轮美奂,氛围感拉满。



“嘉年华”旗下的“午夜场”单元,还放映了1993年墨西哥经典奇幻电影《魔鬼银爪》,故事波云诡谲,氛围感惊人,不敢想象我竟然有机会在大银幕上看到这种作品...



“无界影院”的《线迷宫》《冲动:玩转现实》等作品,还利用VR、MR等艺术形式,让人们感受到电影与全新科技相结合的多元玩法。

曾经科幻电影里所刻画的世界,似乎正在逐渐向我们逼近...



除了展映和入围电影,北影节这次独特的联动也让我感到新奇。

以中国电影诞生地的大前门区域为核心,策划特别展映单元及《云雀叫天录》主创见面会,并且联合新华图片社推出“典藏时刻”影像特展。

还以郎园 Station 为主阵地,结合市集、品牌快闪、露天放映等活动,吸引年轻人前来打卡。

联合抖音生活服务推出“北京电影生活节”,联动文旅局推出“电影+旅游”票根优惠及主题线路,让电影不再局限于银幕上,而是深化“电影+”多元融合,让电影能够融于当代年轻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众所周知,这几年来,世界影视行业陷入到了创作和市场的双重低谷,受到越来越多元的互联网文化、多元大众娱乐的冲击,电影已经不再如往常一般,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项目。

就算我们不愿意承认,但电影的确正在慢慢边缘化,淡出普通观众的生活。

然而,电影又是宝贵的载体,能够承载人们的感情,记录当代生活,刻画时代变迁,它注定是难以替代的艺术形式。

如何在飞速变化的信息时代留住观众们对电影的兴趣,是电影人们除了创作之外,另一个值得探讨的命题。



我很喜欢这一届北影节的主题,“新质光影·美美与共”,它既承载了电影发展双甲子的历史厚度,又借技术革新与跨界融合,探索了未来。

自电影诞生以来,人们就将它称之为“造梦的艺术”,但我想说,造梦从来不止于技术奇观,更在于平凡人用真诚编织的故事。

经历了这次盛会,也站在新百年的起点,我希望每位电影人能够保存这份对光影的赤诚,让银幕继续成为照见人性、连接世界的镜子。

我一直相信,最好的电影,永远诞生于对现实的深情凝望。

希望之后的这些年,乌鸦也能一直陪伴大家,一起看更多好的电影,编织更多精彩的美轮美奂的梦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