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买下心仪的路虎揽运,本是喜事一桩,却在数月后突遭 4S 店起诉索赔,只因 “45 天内必须上牌” 的条款。消费者坚称从未被告知,4S 店却拿出白纸黑字的合同。这场购车纠纷背后到底有哪些隐情?
2024 年 9 月 2 日,孙女士踏入了郑州新通孚祥 4S 店,满心期待开启全新的出行篇章。“我一开始其实没考虑路虎,试驾后觉得舒适度和稳定性都很棒,一下子就相中了,试驾一次就打算定它。” 孙女士回忆道。原本打算全款购车的她,被告知全款买车会比贷款贵几十万,在销售的劝说下,她选了贷款购车这一 “更实惠” 的方式。
提车时,孙女士明确告知销售人员,自己要等车牌吉祥号,不确定何时上牌,询问是否可以多次申请临时车牌。销售回复说,临牌自己在手机上就能申请,到期了再续就可以了。此后,销售一直与孙女士保持着沟通。11 月 18 日,销售发来信息:“姐,这车得在 12 月 1 日上牌,厂家要求,合同规定三个月内上牌,不然影响厂家返利,好几万呢,我承担不起。” 在孙女士看来,既然销售没说她要担责,那按三个月期限准备就可以了。可谁能想到,这个看似平常的沟通,竟成了日后纠纷的导火索。
2025 年 1 月 14 日,孙女士顺利上牌,并将绿本交给了银行专员,本以为一切尘埃落定。可是仅仅过了一个多月,2 月 24 日,一通来自 4S 店的电话,瞬间击碎了她的平静。“我当时就懵了,45 天?从没人跟我说过有这个规定!” 孙女士接到电话,被告知未按合同规定的 45 天内上牌,构成了严重违约,需到店协商赔偿。她满心疑惑与愤怒,明明此前销售告知的是三个月内上牌,这突然冒出来的 45 天期限,究竟从何而来?3 月 28 日,孙女士收到法院传票,4S 店正式起诉她违约。
“他们这就是有预谋的欺诈!合同我都没见过,签合同时销售说只是走个流程,催着我签字,压根没提 45 天上牌的事。” 孙女士气愤地说道。电话沟通时,孙女士质问销售媛媛:“媛媛,你当初买车时咋没告知我提车 45 天必须上牌,不然有违约金?” 媛媛语气坚定:“姐,咋没说呀!提车当天合同里写得清清楚楚,聊天记录里也有,10 月 11 号我问你上牌没,你说没上,我当时就提醒了。” 可孙女士立即反驳:“那是提醒吗?你就问了句上牌没,我说没上,你就回了个‘好’!而且 11 月 18 号你还说合同规定三个月内上牌,这不是自相矛盾?再说,合同你也没给我!” 媛媛却坚称:“合同复印件给你了,我们公司合同是内部留存,正常三份,交车时会给你复印件。”
为了弄清楚事情真相,孙女士与记者一同前往 4S 店,在 4S 店现场,客服人员面对孙女士的质疑,起初表示不了解情况,需核实。当被问及 45 天上牌规定的依据时,客服称:“因为是分期车,根据银行规定和厂家返利要求,所以定了这个期限。” 但孙女士联系路虎厂家和银行信贷专员却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答案。“我的销售一直强调厂家要求新车必须三个月内上牌,是这样吗?” 客服回复:“厂家并没有这样的硬性规定,返利是我们与 4S 店之间的事,和消费者无关,我们会反馈核实。” 银行信贷专员也表示:“大概率银行没有 45 天必须上牌的要求,当时只是担心车辆未上牌存在风险,让孙女士配合拍照留证,并未提及具体期限。”
销售经理出面后,称合同是双方当面签署,孙女士认可条款后才签的字。孙女士说自己完全不知道合同中有这项约定,当时只顾着开心,没怎么看就签了字,而销售人员也没有口头告知。并且她质疑为什么一式三联的合同没有给自己一份?经理回应:“原件公司留存,会给客户复印件,可能是内部管理问题导致没给到。” 至于上牌时间为何出现 30 天、45 天、三个月等多种说法,经理解释:“现在银行要求变了,新版合同是 30 天内上牌,之前是 45 天。” 当被追问何时更改以及更改原因,经理却表示不清楚,需落实。如此模糊的回应,更是让孙女士无法接受。这场纠纷中,4S 店与孙女士各执一词。4S 店认为合同已签,孙女士违约就应该承担责任;而孙女士则觉得自己完全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 “套路” 了,4S 店的行为涉嫌欺诈,签订的合同属于霸王条款。
从法律角度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第二十六条规定,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格式条款的,应当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价款或者费用、履行期限和方式等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并按照消费者的要求予以说明。事实上,我国现行法律并未对新车上牌时间作出强制性统一规定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车辆必须悬挂号牌才能上路行驶,但未明确限定上牌的具体期限。临时号牌的使用则有明确期限要求,一般最长不超过 90 天,只要在临时号牌有效期内完成上牌,即符合法律规定。
就在这场纠纷即将对簿公堂之际,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在开庭前一天,孙女士接到法院通知:4S 店已申请撤诉。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这场纷争戛然而止。
孙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在汽车消费领域,类似因信息不对称、合同条款模糊引发的纠纷屡见不鲜。在此提醒广大消费者:购车时务必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对于不理解的内容,要求销售人员逐字逐句解释清楚,切勿因对方催促或热情服务而草率签字。对于重要条款,可要求以书面形式单独列明,并签字确认。提前了解车辆上牌、贷款等相关政策规定,不要完全依赖销售人员的告知。如有疑问,可向相关部门或专业人士咨询,一旦遭遇消费纠纷,要保持冷静,及时与商家协商解决。若协商无果,可向消费者协会、市场监管部门等投诉,或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
监制:周海涛 路大年 主编:路大年
新媒体:袁果 编辑:刘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