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日报”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提出,要把百姓关注、事关全局的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创建、重点产业链建设、营商环境突破年行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等20件大事牢牢抓在手上,形成合力、专班推进、定期调度、务求实效,全力推动榆林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延长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醋酸项目外景。(资料照片)
在今年的市两会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聚焦20件大事如何办好办实,提出诸多切实有效、着力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榆林是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基地。近年来,榆林锚定“双碳”目标,以加快推进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和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向“新”而动,着力推动煤化工产业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逐“绿”前行,榆林积极探索出多能融合互补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科学技术是推动高端能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首台套技术更是提升产业链价值的关键。市人大代表任晓光建议,政府应为首台套示范项目提供税费减免和奖补机制,降低企业投资风险;对参与首台套落地的国企负责人实施绩效考评激励,激发积极性。探索知识产权基金创投机制与证券化路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三链融合,突破传统能源化工投资的“死亡之谷”,以新质生产力助推榆林高质量发展。
民营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近年来,榆林民营经济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同时,随着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支持政策的落实,民营经济健康平稳的发展势头,将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然而,榆林民营经济发展也存在创新意愿不足、市场准入壁垒高企、融资难融资贵、企业经营困难等实际问题。市政协委员訾鹏军建议,为激发民营企业的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榆林需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确保各类所有制企业在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享受平等待遇。
“还应进一步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或产业基金,对有潜力的民营企业给予直接的资金支持;金融机构则需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规模,推出更多适应民营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提高资本市场的服务效能。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通过政策引导,使更多的科研资源向民营企业倾斜,帮助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訾鹏军说。
教育是提升城市竞争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当前,榆林在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着优质教育资源分布失衡、教育理念相对滞后、教育投入结构有待优化等亟待破解的难题。九三学社委员会共同建议,榆林教育发展应均衡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差距,推进教育信息化共享,优化教育投入,提升资金使用效能。
在师资力量方面,应强化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搭建城乡教师交流的长效桥梁,定期选派城区骨干教师下乡支教,同时组织农村教师到城区优质学校跟岗学习。设立农村教师专项补贴,提升农村教师待遇水平。信息化共享方面,借助互联网构建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平台,开展远程教学、同步课堂等多元化活动,将城区优质课程传递到农村学校,让农村学生同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要科学规划资金投向,加大对教师培训、课程研发、教育科研等软件建设领域的投入比重。
来源:榆林日报
编辑 秦学 校对 刘雅娇 责编 李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