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周逸斐 每经编辑:陈星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4月30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自2025年5月20日起施行。

这部法律有很多个“第一”:

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民营经济促进法第一次将“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写入法律,第一次明确民营经济法律地位……

我们该如何理解“两个毫不动摇”法治化的价值?为何运用法律手段能更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从法律层面确立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能给民营企业带来哪些新的发展机遇?民营企业家实际感受如何?

围绕这一系列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每经记者)邀请宏观经济、法学等领域的专家对民营经济促进法进行详细解读,并请企业家谈了对法律出台的感受。


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办理民营企业相关业务 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营造公平公正市场环境 拓展民营企业市场空间

市场准入是民营企业参与经济活动、实现公平竞争的重要前提。在保障公平竞争、促进投资融资方面,民营经济促进法规定,国家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包括民营经济组织在内的各类经济组织可以依法平等进入。

日前,《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发布,为民营企业开拓空间按下“快进键”。

记者注意到,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自2018年全面实施以来,清单历经4次修订,事项数量从151项压缩到了106项,养老、医疗、交通、能源等多个领域一大批准入限制得到放宽,让各类经营主体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谋发展。

越缩越短的清单,正折射出中国经济的巨大潜力。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投资体制与政策研究室主任吴有红接受每经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能源、铁路等基础设施行业各细分领域通常具有不同的经济特性,其中运输服务、充电服务等竞争性领域可以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上述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意味着打破市场准入壁垒,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使有意愿、有能力的民营企业有机会参与其中,拓展民营企业市场空间。

在吴有红看来,民营经济促进法将为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投资“保驾护航”,更好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基础设施领域市场竞争和创新,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民营经济促进法也提出,支持民营经济组织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支持民营经济组织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投资和创业,鼓励开展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参与现代化基础设施投资建设。

记者注意到,近期,国家能源局法制和体制改革司副司长徐欣介绍,4月2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核准浙江三门三期工程等5个核电项目,引入一批优质民营企业参股投资,民营企业所持股比均达到10%以上。

吴有红进一步告诉每经记者,民营经济促进法不仅从法律层面确立了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对公开发布鼓励民间投资重大项目信息作出明确要求。这既为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又积极推动民营企业投资国家重大项目所需的政策环境建设。这将极大调动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民营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


发挥好法治作用,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过去几十年一直关注并研究、参与民营经济法治建设。他曾在2022年接受全国工商联与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的委托,负责研究民营经济促进法课题,并起草了《民营经济促进法学者建议稿》。

刘俊海接受每经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活力细胞,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2024年,全国登记在册经营主体已达1.89亿户,其中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

刘俊海认为,民营经济促进法体系严密、内容丰富、保护精准、促进有效,坚持了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目标导向相结合的立法精神,确立了地位平等、共同发展、公平竞争、互利合作、平等监管与平等保护等六项核心原则。这些原则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同频共振、良性互动,贯穿于整部法律规范体系中。

民营经济促进法第一次将“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法律,该如何理解“两个毫不动摇”法治化的价值?

刘俊海告诉每经记者,首先要明确民营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的六大法治原则:地位平等、共同发展、公平竞争、互惠合作、平等监管与平等保护。只有如此,才能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实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另外,要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必须明确国企与民企之间是百舸争流、你追我赶、相互促进的竞争关系,是平等互利、诚信自愿、多赢共享的伙伴关系。


民营企业的数字化车间内,自动化流水线在生产直流变频电机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为何运用法律手段能更好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刘俊海认为,发挥好法治作用,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法治有三大功能:固根本、利长远、稳预期。法治是真正的、最管用的“定心丸”。

“我们以前把地方与部门的政策文件当‘定心丸’,但政策文件的法律效力低于法律,而且政策文件可以不断出台,各部门、各地方都有文件,以新废旧。民营经济促进法一旦通过,便真正有了法律效力,民营企业家可以拿起法律武器对抗侵害民营企业的行为。”刘俊海说。


民营企业发展有了“法治靠山”

民营企业家如何看待这部法律的出台?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通过微信告诉每经记者,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审议通过,就像一场“及时雨”,让民营经济扎根更深、生长更活跃。“两个毫不动摇”等首次写入法律,意味着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的关心爱护已经从政策层面的精准施策升华为制度层面的刚性保障,让大家真切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把舵护航的坚定决心,对民营企业家“自己人”地位的深刻认同和尊重。

“作为高研发投入的科技企业,这部法律让我们信心倍增,可以更加心无旁骛地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在产业链升级中当主角、在国际竞争中展实力,成长为更具创造力、竞争力、担当力的时代生力军。”齐向东说。

齐向东认为,民营经济促进法把“权益保护”单独成章,从法律层面回应了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切实维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利益,为民营企业放开手脚、轻装上阵,专心致志搞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齐向东表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民营经济促进法审议通过的好消息,能多维度、多层次振奋士气,充分释放民营经济的发展活力,进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四联创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廖承涛接受每经记者微信采访时也表示,企业家期待民营经济促进法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法治靠山”,盼望公平竞争,破除市场准入隐性壁垒;盼望鼓励创新,将成果转化机制等上升为法律激励,引导民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盼望严惩产权侵权,根治账款拖欠与乱收费。

廖承涛还表示:“国家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出台了很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我们将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