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回到延安学习的宋时轮奉命参加一次会议,要求他交待当年跟萧克互相掏枪的事。宋时轮发言之际非常诚恳,说:
这是误会,也是误传,我跟萧司令是有冲突,但仅仅是吵架而已。萧司令说“我毙了你”,只是随便说说,我不会当真,我也不会真的掏枪打他,他是我最敬爱的领导,我怎么可能开枪打自己的领导呢?
宋时轮平日为人傲气,此刻说出带着吹捧意味的话,惹得大家都笑。这段往事发生于1939年,地点在板城,故被称为“板城事件”,也有人称之为“宋支队闹事事件”。
经过几年的调查,其实中央已了解到来龙去脉,此时有人在会上问出,也只是想看看宋时轮态度如何。既然宋愿意就着台阶下,众人便不再深究,此事总算过去。
话说回来,虽然宋时轮语气轻松,但仔细一想可没那么简单,他的发言中已经透露,当年两人确确实实有过动枪的念头或话语,局面肯定特别紧张。亲历此事的开国大校王志廉、吕展后来提及,也表明过危险之意。
究竟是什么事,让两位战功卓著的上将有了想跟同志动武的想法呢?
一、冀东大暴动遗留的问题
要搞清楚两人的矛盾,还要从冀东大暴动说起。
1938年春,日寇为进攻徐州,从华北抽调大量部队南下,毛主席看出敌之空虚,准备派出得力干将,在冀东建立起以雾灵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4月1日,120师雁北支队司令员宋时轮接到八路军总部的命令,前去平西与邓华支队汇合,之后共同开赴冀东。
5月25日,两部成功会师并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随即向冀东进发。当时冀东有李运昌等人做地下工作,还有高志远等本土武装配合,八路军主力一到,立马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暴动,波及范围覆盖了20多个县、大量村镇,参与人数超过20万。
更可喜的是,当地还建立起一支由我党领导的冀东抗日联军,人数超过了7万。要知道这是在1938年,能掌握如此庞大数量的武装,是极为辉煌的成绩,同时期其他根据地都不能比。
但,一口气吃成胖子绝非易事,新加入的7万多人训练、纪律、思想等方面参差不齐,短时间内无法形成强大战斗力。而冀东占据主要交通线,日寇必定会迅速反扑,八路军需要解决如何立足的问题。
宋时轮是第四纵队司令员,他力主集中兵力北出长城,在都山一带创建根据地,党委开会讨论后同意了他的意见。
我党早期由于人员、装备等劣势,优先会选择往山区发展,宋时轮沿用的就是这套方法,想用地形来抗衡日寇的强大机动性。
可惜,都山的情况不同于南方苏区,此处属于伪满边境,日寇从九一八后就努力经营,戒备异常森严。
虽然有大山做依托,但群众基础并不牢固,第四纵队得不到补充,很快就支撑不住,被迫回到平原。
等走到这一步时已是9月,正值华北平原高粱、玉米收成之际,若青纱帐一倒,部队将更加难以藏匿,生存岌岌可危。
无奈之下,第四纵队选择了退回平西,由于士气低落、日寇突袭等原因,部队减员极其严重。据《宋时轮传》所述:冀东暴动后改编的23总队跑掉1000多人,39总队3000多人全都跑了,最严重的一个晚上,有6000多人擅自离开。到最后,成功抵达平西的仅剩4000多人,十不存一。
中央对于这个结果非常惊讶也非常痛心,不过先前冀东大暴动的成功证明了当地的群众基础,中央不想放弃此地,就在1939年2月成立冀热察挺进军。
让120师副师长萧克担任司令员,旨在建立统一领导冀东、平西、平北的冀热察根据地。
宋时轮原先是开辟冀东的负责人,失败后一心想打回去雪耻,中央却选择另派人来主持大局,宋心里或多或少会有些不痛快。这是宋、萧两人矛盾的起点。
而萧克抵达平西不久,就将冀东抗日联军总司令高志远处决了,更让宋时轮气愤。
高志远是冀东本土人士,先前暴动能够有那么大声势,离不开他的支持。但他及麾下的冀东抗联都有很重的乡土情结,来到平西后一直希望打回去,使得一些干部认为他有异心。
这时正好有人揭发高志远企图投靠日本人当汉奸,萧克便将高志远抓了起来。
宋时轮、邓华跟高志远一同战斗过,很熟悉对方的为人,就去找萧克求情,直言就算高志远真的有什么问题,也可以送回延安学习。然而萧克没有理会,他回忆录中专门写了处理结果:
“召开公审大会,由公诉人杨春甫提出公诉,地下党员陈飞等人提供证据,高志远供认不讳。审理完毕,根据当时国民党的法律以汉奸罪论处,执行死刑。”
到这一步,宋时轮跟萧克都生成见,后来因为职务、权力的问题,更是直接爆发冲突。
二、彼此误会,险些武力相向
萧克虽然名义上是挺进军司令员,但他从120师调过来时没带部队,几乎是光杆司令。挺进军麾下倚重的武装有三支:冀东抗联、宋时轮支队、邓华支队。
高志远被杀后,冀东抗联瞬间跑了大半,剩下的也基本人心惶惶,只剩两个支队靠得住。
在此背景下,宋时轮和邓华都认为挺进军的领导体制应是“一正二副”,萧克出任司令员兼政委,宋时轮担任副司令员,邓华担任副政委。再低一级才是参谋长程世才和政治部主任伍晋南。
但萧克未设立副职,在他想来,原先自己是副师长,宋、邓是团级干部,如果将二人升到只低自己半级的职务,有破格提拔之嫌,因此萧克最终是让参谋长、政治部主任与两个支队平级,这导致宋、邓很不满。
从双方的角度来看,都可以理解,萧克是按原则执行,有的命令还是得让中央来下达。但宋、邓觉得自己辛辛苦苦开辟根据地,到头还不如空降的轻松,那怎么可能没想法?
邓华性格沉稳,没当面说什么,宋时轮就忍不了,多次提意见,搞得萧克后来也有了火气,翻出冀东撤退时的旧账,双方越闹越大。
宋时轮想以退为进,说自己有胃病,申请回延安学习。本来他以为眼下萧克还得靠自己,会适当让步,没想到萧克一口答应,准备让程世才接管宋支队。
这可让宋时轮傻眼了,双方就这样冷淡了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感觉势单力薄,便有意避开宋支队和冀东抗联,不断南移。先是到福山口,后又转至白涧村,最终落脚板城村。
如此动作,让宋时轮更是狐疑。这时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又通知宋时轮去板城村开会,宋大惊,串起来了,都串起来了!
不久前晋察冀锄奸部部长余光文才来到挺进军,驻地设在板城村以北的赵各庄,并在赵各庄建了个大监狱,可关押百余人。
宋时轮认为,萧克这是要玩“鸿门宴”,准备把自己就近关押在赵各庄,然后再派程世才接管自己的部队。
一通乱浮想,让宋时轮非常生气,但上级要求开会他不能不去,支队里的干部得知后,纷纷提议要带着部队去。
这里有段比较微妙的往事,即宋支队的干部大多是原红26军的人,他们在陕北可是见过一些风浪的。一听说锄奸部,神经就被触动了,生怕宋时轮遇到麻烦。
宋时轮认为他们说得很有道理,就浩浩荡荡地率部抵达板城村,为了给自己底气,他让麾下在村口架起机枪,接着才往会议地点走去。
进入会场后,宋时轮按照惯例把配枪交上,但很快就跟萧克起了争执。
萧克要宋时轮向程世才交出领导权,宋时轮迅速回呛。两人越吵声音越大,萧克一激动就说出口头语:“老子毙了你”,宋时轮当即回应:“老子先毙了你”。
听到这种话,宋时轮的警卫员闯进会场,马上把枪递过去,会场内的邓华、程世才、伍晋南等人手快,七手八脚夺走。
闹成这个样子,宋时轮会都没开就走了,此后也不好再跟萧克共事,就带着部队回到雁北,再辗转抵达延安。
其实这些事情大多是自身的猜想,硬生生把问题搞严重了。一开始只要好好沟通,完全是可以顺利解决的,奈何两位上将性子都太直率,最终闹成这一步。
宋时轮回到延安,好几年没能带兵,因为这事做了不少检讨。萧克则因为麾下兵力不足,没能打开局面,最终挺进军番号被撤销。双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