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乡村振兴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任务,对于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具有关键意义。在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探索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不仅能够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还能为实现农业强国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本文将从城乡融合发展、产业创新升级、生态转型与绿色治理、文化赋能与数字治理以及人才支撑与制度保障等方面,深入探讨乡村全面振兴的具体路径。
二、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协同共生体系
(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县域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规划被积极推进。其中,冷链物流骨干网和数字乡村新基建成为重点建设内容。以江苏省兴化市为例,通过实现5G网络全覆盖,推动了智能农机与北斗导航系统的深度融合。同时,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中,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被安排用于农业农村,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得到深化,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制度得以建立,以确保农民获得不低于50%的增值收益。苏州昆山的试点结果显示,入市土地溢价率达到基准地价的3 - 5倍。此外,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被稳步提高,政府投资与金融、社会投入的联动机制也得到健全,促进了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三)公共服务均等化
县域医共体和教联体建设被实施,推动优质资源向乡村下沉。规划明确,到2027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将实现全覆盖,基层卫生机构智慧化改造比例将达到80%。同时,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等工作被重点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得到加强,以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产业创新升级:打造高附加值产业链
(一)生物育种与设施农业突破
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被实施,目标是到2030年使水稻、小麦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南繁硅谷的建设将吸引国际种业巨头设立研发中心,预计到2027年年制种量将突破10亿公斤。此外,100个农业工厂示范项目将被建设,北京新发地垂直农场模式将得到推广,实现叶菜类年产量提升5倍、水耗降低90%,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
(二)农文旅深度融合模式
“农业 +”体验经济被开发,100个国家级农耕文化传承园将被建设。以云南哈尼梯田为例,通过农文旅融合,带动农户年均增收2.3万元。规划提出,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三)国际贸易布局优化
在“一带一路”沿线建设10个农业合作示范区,重点布局大豆、玉米战略物资储备基地。中粮工科智能仓储设备需求预计增长30%。进一步深化农业对外合作,有助于培育农业国际竞争新优势。
四、生态转型与绿色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农业用水总量控制被全面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绿色防控技术被推广。规划提出,到2035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将提高到45%。同时,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将得到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将得到推进,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碳汇交易试点被建立,茶园、竹林等碳汇产品被开发。福建安溪茶山碳汇交易项目已实现年减排量12万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也将得到健全,促进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价值实现。
(三)战略产区修复工程
东北黑土地、黄淮海平原等战略产区被重点修复。以北大荒为例,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亩产提升15%。推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能够实现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的良性循环。
五、文化赋能与数字治理: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一)传统村落活化利用
非遗工坊建设工程被实施,旨在培育年收入超千万的乡土特色产业。贵州雷山银饰锻造技艺带动3000人就业。同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农耕文化得到传承,为乡村发展注入文化活力。
(二)智慧农业与数字治理
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被建设,整合土地、气象、市场等数据维度。阿里巴巴“亩产一千美金”计划已在全国300县落地,AI病虫害预测准确率达95%。“一网统管”智慧乡村系统被开发,集成政务、安防、应急等功能,提高乡村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三)多元共治体系构建
“政府 + 市场 + 社会”协同机制被建立,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得到培育。全国农民合作社达100万家,带动超5000万农户增收。“党建 + 网格”管理模式被推广,划分500米服务半径治理单元,提升乡村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六、人才支撑与制度保障:夯实振兴根基
(一)乡村人才培育机制
“积分制”“清单制”等治理工具被推广,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被建立。浙江德清“乡村管家”模式实现矛盾纠纷化解率98%。乡村工匠培育计划被开展,新增100万农民工技能培训岗位,为乡村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二)政策与金融创新
乡村振兴投入机制被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被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得到发展,重点支持农业强国建设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乡村振兴票据发行规模被扩大,绿色农业保险被试点,引导社会资本下乡,为乡村振兴提供资金保障。
七、结论
乡村全面振兴应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为纲领,构建“技术突破 - 产业升级 - 生态转型 - 文化赋能 - 数字治理”五位一体推进机制。通过重点突破生物育种、设施农业等关键技术,完善城乡要素流动制度,培育农文旅融合新业态,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新格局。按照规划目标,到2027年,农业强国建设将取得明显进展;到2035年,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农业强国,实现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各路径之间的协同机制,以及如何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乡村振兴策略。同时,对于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也值得进行深入研究,以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