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欢乐原始人

字数:5187,阅读时间:约13分钟

编者按:不知读者朋友有没有喜欢公司团建的?说喜欢的,容我尊称您一声“领导”。本期冷研就来聊聊古代游牧民族的团建项目——射柳!这玩意儿听着像“射树枝”,其实是草原大佬们的求雨派对!从鲜卑到辽金元明清,跨越千年,射柳硬生生从“封建迷信”的宗教祭祀变身贵族的“竞技运动会”,最后还被儒家“去武化”成诗词派对。今天咱们就聊一聊它的兴衰史

冷研之前提到的弋射在贵族层面就是一种团建活动。只不过弋射用的无锋墩头同时承担两种团建活动的道具。一种是打猎,弋射无伤抓大雁,野鸡等;比如秦始皇陵园K0007陪葬坑中有模拟的河道和46件青铜水禽。









一种是射礼打靶。在秦始皇陵西侧20米出土的一号铜车上,其御手俑的箭箙中装有四支平头铜箭,傲首呈下大上小,两端平齐的圆柱体,这四支箭装于铜车御手俑的箭箙中,而此车非田车,又比如长沙浏城桥一号墓中,出土春秋箭镞46件,带有完整箭杆的8支,这8支放入墓内出土的唯一一件竹矢箙内。正好是礼射时一耦用箭数。









弋射打猎也好,礼射打靶也罢,这些都是典型的中原文明的团建。那草原文明的团建活动呢?打劫?No,no,no。典型刻板印象。

能和中原政权打的有来有回千年不灭的,那早已脱离“绺子”的范畴,是政权了。是政权就有税基,就要靠天吃饭,就得求雨。放牧渔猎也得求雨,也是部落的大事。游牧民族的团建就围绕求雨展开。

早在拓跋鲜卑三十六部还在鲜卑山里打转的时候,他们就有“蹛林”的习俗,具体来说就是取柳树近水长得快的寓意,骑马绕着插地上的柳枝祭祀举行仪式。

公元91年(东汉永元三年),北匈奴在东汉与南匈奴等多方势力联合围剿下遁逃,拓跋鲜卑人西迁至内蒙古大草原。草原种族杂居也使得蹛林习俗也就由拓跋鲜卑共享给匈奴,演化出了骑马绕行三周并向柳枝施箭的“射柳”祭祀活动。

《汉书》说秋天(鲜卑)祭林者,无林木者尚竖柳枝,众骑驰绕三周乃止,此其遗传也。到了辽代,“射柳”正式出现在文献里。射柳又称作琵笆礼。时间约在2月至7月间。

《辽史》记载若旱,择吉日行琵琶仪以求雨。前期,置百柱天及期,皇帝致奠于先帝御容,乃射柳。皇帝再射,亲宰执以次各一射。中柳者质志柳者冠服。又翼日,植天棚之东南……子弟射柳。

此时的射柳还不是固定的团建活动,得称宗教~~~或者说“封建迷信”活动。在四至六月天旱不下雨的时候举行,时间并不固定。当时的辽国朝廷已经等级森严,一般大射中所使用的马匹服装和弓箭都是经过专门设计的,并对射礼活动制定了相应的奖惩制度,在活动中赢的人可以得到一定的赏赐输的人则要给赢的人敬酒。

虽然射礼在当时只是求雨祭祀活中的一项礼仪,但却给统治者以及各个阶层射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射箭技艺的平台。

到金代,事情开始变化了,射柳被规范化,常态化,定于在重五、中元、重九三个节日,举行拜天大礼。

《金史》这样记载:皇帝回辇至幄次,更衣,行射柳、击毬之戏,亦辽俗也,金因尚之。凡重五日拜天礼毕,插柳毬场为两行,当射者以尊卑序,各以帕识其枝,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

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镞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驰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或断其青处,及中而不能断,与不能中者,为负。每射,必伐鼓以助其气。

由此知金代举行射柳体育活动是以拜天为主,而与契丹族“祈雨射柳之仪”有所差别,这是受到民族文化差异所致,作为祭仪的祈雨射柳随着契丹族的消亡而消亡,竟技射柳却被宋人和后来的金、元人所接受并沿袭下来。

射柳举行时间方面,固定在重五、中元、重九三个重大节日,而辽代射柳则主要集中在四至六月举行,时间并不固定; 在举行活动方式上,较之辽代更加规范,举行射柳前,先行拜天,后插柳于场内,按照尊卑等级次序比赛。

并且对柳枝也做削皮、绕帕等相应处理,然后规定射断柳枝且用手接住获胜,而不能接住断柳或未能射断或射中者皆为失败,而且在射击中,击鼓以鼓舞士气。这种活动方式与辽代中柳者质志柳者冠服,不中者以冠服质之。不胜者进饮于胜者,然后各归其冠服。”也大为不同,反映出女真社会风俗习惯的变迁。

元代承袭金代“斫柳者于端午日”。端午节本为汉族节日,南方多举行赛龙舟活动以示庆贺,元代在继承女真习俗基础上,结合自身民族特点,以端午射柳作为节日活动。

同时,七月十五和九月九日也是元代射柳活动的举行时间,如九月登高簪紫菊,金莲红葉迷秋目。元代射柳活动的服务人群主要以上层贵族为主,与金代“射柳、击毬,纵百姓观”有所差异,具有等级特性,不仅体现在平民与贵族之间,还体现在贵族内部的等级划分。

质明镇南王于府前张方盖,与王妃偕坐焉。是时覃王妃同在,诸王妃咸坐,仍各以大红销金伞为盖,列坐于左;诸王列座于右

镇南王、王妃、诸王妃和诸王皆属贵族阶层,射柳活动为诸王及王妃观赏,并且贵族之间座次有明确规定,妃左王右,这也体现出元代射柳活动逐步趋向礼仪礼制化。举行射柳时,需 “前列三军,旗帜森然”。

并且裁判由武将担任,参加者亦多为军职人员万户,与辽、金时期射柳活动稍有不同,充分体现出射柳活动与元代军事活动密切相连。 同时,胜利者在比赛中“耀武扬威”,以显其精湛的箭法武艺,获胜者不但具备高超的骑术,还要掌握娴熟的射技。

辽、宋和金举行国家级射柳活动时,均未见妇女参与的场景,或因为祭祀性质,或由于女性地位低下,或受儒家“三从四德”等多种原因限制。 而至元代妇女地位较高,她们行动自由,无汉族三从四德封建道德余毒影响,她们成为射柳活动的积极参加者。

并且诸王妃有专门的观赏位置,并非男子的附庸,可看出妇女作为一类人群开始成为射柳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明代射柳活动仍然主要在宫廷御苑中举行,王公贵族按照地位等级依次射柳,对获胜者给予不同程度的嘉奖,并设宴赏赐。

不同之处在于融合儒家文化因素,增添诸多“礼仪”色彩,如活动参加人员除文武群臣、四夷朝使外,允许京城年龄在六七十岁德行高尚的老人参观,体现出儒家仁孝观念;举行射柳活动前需要命礼部制定出活动仪式及人员名单,并且由皇室贵族担任裁判,体现出儒家礼制规范。

在活动中新加入诗词歌赋的考核以助兴,融入儒家文化内涵。明代射柳体育文化已“去胡化”,原有宗教祭祀、军事演习特征消退,逐渐成为一项受汉族儒家文化理念影响的社会风俗类体育运动。

射柳活动受汉族儒家文化影响以及自身文化属性变迁,其射柳名称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剪柳”这一名称的出现,最早见于明永乐年间

永乐中,禁中有剪柳之戏,即射柳也。宫人以鹁鸽贮葫芦中,悬之柳上,弯弓射之。矢中葫芦,鸽即飞出,以飞之高下为胜负,往往会于清明、端阳。

从中可见虽名为射柳,但并非真正的射柳枝,而将其寓意化,意指“葫芦万代”。用箭射悬于柳上且内装有鹁鸽的葫芦,已非射柳,而是射葫芦,表现出游戏娱乐特色,有祈禳消灾、祈求神灵保佑的意寓。清代关于此种形式“射柳”也较为常见。

如康熙三十三年的《登州府志》,端午,军校蜡柳于教场,立彩门,悬葫鸽于上,走马射之,中葫则鸽飞跃,谓之‘演柳’。

此形式与明代“剪柳”同出一辙,唯一不同的是地点。可推论明清时期射柳活动主要场所为宫廷御苑和军队训练场,至清中后期射柳则主要以民间形式在天坛长垣等地出现。

“走骠骑”名称的出现是在射柳运动尚武之习俗渐衰,奢靡之风尚日盛背景下产生的,由军事骑射活动演变为娱乐游戏,是射柳风俗化的体现。

《明史》京师及边镇最重午节,……京师惟天坛游人最盛。连钱障泥,连镳飞鞚,豪门大估之外,则中官辈竟以骑射为娱。盖皆赐沐请假而出者,内廷自龙舟之外,则修射柳故事。其名曰‘走骠骑’,盖沿金元之俗。

“走骠骑”地点分为宫廷和民间两处,以娱乐性质为主;其表现形式为:

五月五日,赐文武官‘走骠骑’于后苑。其制,一人骑马、执旗引于前,一人驰骑出,呈艺于马上,或上或下,或左右,腾掷矫捷,人马相得如此着数百骑后,乃衣蕃服臂鹰走犬围猎状,终场,俗名曰‘走解’。观毕,赐宴而回

此形式与射柳已无关系,演变为骑射围猎性质的体育活动,故射柳一词为它词所替代。将射柳替换为走骠骑,其方式也发生改变。上例为宫廷内“走骠骑”,民间形式以清代为例,“天坛、长垣之下,骋骑走邂”。体现出骑马射箭游乐之事,与射柳之“柳”毫无相关。

清代有关射柳文献记载甚少;但满族兴起于东北少数民族地区,为女真后裔,骑射为本民族基本技能,故在清前期,射柳活动仍然较多举行,只是次数较之明代减少,至清中后期已淡出文献记载。据《帝京岁时纪胜》载:

帝京午节,极胜游览,或南顶城隍庙游回,或午后家宴毕,仍修射柳故事,于天坛长垣之下,骋骑走邂。

可见,清代射柳已脱离皇室贵族主导的宫廷体育仪式活动,成为端午节诸多民俗活动之一,成为普通社会生活中的技艺表演活动,其活动场所多在城隍庙、天坛长垣等技艺杂耍之地,与先前活动场所成极大反差。

在汉族诸多社会风俗盛行背景下,射柳体育活动本属游牧少数民族特有项目,失去了原有的体育文化属性,演变成了社会下层的游戏活动。

前文说了这么多,是不是有屏幕前的领导或中层组织者心动了,想趁着四五月端午的风头在公司里来一场复古的射柳团建呀?听冷研一句劝:千万别搞。千万千万打消这个念头。

射柳这个活动在古代流行是跟少数民族的马上武士阶层兴盛离不开的。照搬到现代,可以说精准踩了现代年轻人的所有雷点。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是项目操作难。别说现代人,就是古代人,大家喜欢的团建项目也是吃吃喝喝聊天吹牛,大家吟诗作对行酒令,快乐轻松其乐融融多好,所以乡饮酒礼从先秦到明历经千年不废,每年举行的地点,参与的人员,尤其是举行饮酒礼的经费都有定制,明代规定府县乡饮酒礼的费 用从“官钱”中支出。

不像前代乡饮酒礼的费 用由地方官自行筹措,比现代国企工会的活动经费还“铁”;反之,同样是明初备受关照的乡射礼,朱元璋一死,到朱棣的时代就衰落了,到明代中期,重新复苏的乡射礼连规矩都变了,从射中喝酒变成射不中喝酒。

还增加了一大串进退周旋的礼仪规矩。而射柳这活动难度百倍于乡射礼。且不说骑射的马去哪里找,就这目标,柳枝,立起来就这么点高



金代一尺只有42~46厘米,十寸一尺,“去地数寸”也就是柳条露出地面的部分只有12cm到17cm之间,离地面非常近;而且射这个用的是“无羽横簇箭”。

我们之前的节目说过为了,训练自己出箭直,很多反曲弓运动员的箭袋里会装几支没有箭羽的箭用于短距离训练。射柳就是用没有箭羽修正箭姿态的光杆箭直直地打出去。这跟清代武举射“地球”的考量是一样的。

光打中不行,中的后箭的姿态还得直,威力还得是最大才行;打断了柳枝,还得能在策马奔跑的过程中把柳枝捡起来。一个项目既考验你核心力量,控马能力,又考你射术,还考你射得威力够不够大。

这不是百里挑一的勇士你都不够格上场的。拿这个当团建项目,大家都被难住了很正常,万一真有人做到了,你这个领导往后再想管人,那可难服众了。

其二是对失败者有羞辱性。《虏廷事实》记载:

虏人州军及军前,每遇端午、 中元、重九三节,择宽敞之地,多设酒醴、牢饩、饼、 饵、果实祭于其所,名曰拜天。祭罢,则无贵贱老 幼能骑射者。咸得射柳,中者则金帛赏之,不中者 则褫衣以辱之。

一个团建活动,玩儿射柳这么高难度的项目本来就和“团结团队”的目的南辕北辙,还玩儿败者脱衣羞辱,你是觉得办公环境太平和了,得来点吉列的豆蒸才满意是吗?

其三是时间。现代社会窝在空调房里不需要你去求雨。那是气象局人应办的事儿,所以你搞射柳那正好踩在端午假期,这多遭人恨不用多言。

其四是等级森严。所有的团建活动都是在润滑团队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帮助领导挑出自己心仪的狗腿。射柳活动在古代由于承担了祭祀,军事训练,耀武扬威的功能,他的等级异常森严,等级森严就意味着规矩大,你一个现代开公司的,要这么森严的等级仪式是嫌自己排场太小了?钱太多了糟蹋不完?

其五是累。团建活动,小职员累自不消说,组织者那更累。你想射柳,那城里是别想了,郊区马场走起。一大群人呼啦啦几十公里地野外地跑,你敢当甩手掌柜,不到半个小时人都散光了。要不怎么说射柳有强烈的军事演习和训练含义呢

其六是贵。场地,马,弓箭,特制的“横簇箭”,一步一个费钱的坑。就为了领导摆个排场?

古代的各种曾经看起来高大上的武德充沛活动,为什么到明清普遍出现了去武力化,去竞技化,都是吟诗作对互相吹牛拍马活下来,原因就是以上几点。都21世纪20年代了,咱就别做皇帝梦,整点资本主义的活行了

参考资料

从猛安、谋克官印看金代的尺度

秦始皇陵园K0007陪葬坑发掘简报

乡饮酒礼与明代地方社会控制

国家礼制的地方回应:明代乡射礼的嬗变与兴废

从历史学视角看拓跋鲜卑的骑射体育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辽朝体育活动考略

明清时期射柳文化考述_

元代射柳文化考略

金代射柳文化考述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欢乐原始人,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