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70年,拓跋家族的北魏实力蒸蒸日上,成为与南朝分庭抗礼的北国正宗。与此同时,系鲜卑旁支的柔然汗也在草原上建立起游牧霸权,乃至不断袭扰侵夺中原利益。

最终,忍无可忍的文献帝拓跋弘挥师北伐,在女水河畔同柔然可汗予成迎头相遇。不仅一战赢得数十年边境安全,还为帝国的政治稳定打下坚实基础。

两种模式的对立



公元1-3世纪 鲜卑人成功占据整个蒙古高原

早在1世纪,最初的鲜卑部落脱离东胡大家庭,逐步向西蚕食整个蒙古草原。他们借用汉朝的以夷制夷战略,不断协同中原大兵夹击北匈奴旧部,成为洛阳宫廷在边防前沿的可靠盟友。尽管偶有寇边风波,双方大体上维持着合作关系,直至百余年后都未曾爆发过全面冲突。

三国时期,曹操为充实自身军力,推动边界上的南匈奴部落内迁服役。受此影响,实现内部联合的鲜卑再进一步,正式成为草原上的决定性力量。他们不断兼并滞留的匈奴残余,收纳逃避战乱的汉人流亡者,实力早已今非昔比。等到西晋王朝因八王内斗而深陷混乱,便毫无顾忌的由辽西地区南下,建立起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南凉和西秦等十六国政权。



永嘉之乱后鲜卑人开始大踏步挺进中原

另一方面,留在关外故地的鲜卑分支也不消停,几乎将前人的发迹历程给重新演绎一遍。他们在传说中的始祖木骨闾率领下,约在4世纪左右进入蒙古高原,利用宝贵的空窗期抢占地盘。直至首领社仑当政,开始以可汗之名统御麾下60个大小部落,堪称影响波及后世千年的制度性创新。除持续同化匈奴后裔,还让高车、突厥、回纥等势力都俯首称臣。同时,不忘在东方交好其他鲜卑同宗,并与西方的白匈奴帝国联姻,不断巩固自身的至高身份。

公元5世纪,柔然汗国准备实施宏大野望的最后一步,向富庶的中原地区挺进。奈何那里的混战即将分出胜负,笑到最后的也不是别人,正是同样来自鲜卑系统的拓跋北魏。后者在十六国的尸山血海中脱引而出,顶着南朝帝国的反动倒算压力,将其他胡族皆踩在脚下。除必不可少的军事才能,适当借用自汉学的管理方针同样关键,乃至为为防御同宗之后而修建长城。如果说柔然是草原鲜卑的终极版本,那么北魏就可以算是中原鲜卑的唯一答案。



南迁后的拓跋鲜卑汉化程度明显加深

正因如此,双方很快从两眼泪汪汪的老乡演变为地缘死敌。公元424年,大檀可汗亲领60000骑深入云中,一度将赶来迎击的太武帝重重包围。尽管未能彻底得手,还是在后来的多次交锋中握有绝对主动。直到十多年后,完成北方一通的太武帝大举反扑,在克鲁伦河畔大获全胜。两个鲜卑强权才重回均势,继续为自己选择的政体模式奋力搏杀。

等到文献帝拓跋弘登基,北魏中央的意识形态进一步发生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只有半壁江山,而是希望以自己的道统兼并天下。只要柔然还在草原上对自己掣肘,就不可能集中合力去攻克南朝,更无法以至尊身份册封四方蛮夷。恰逢予成可汗发起新一轮攻势,为蓄谋已久的战争创造出合理借口。



全身披甲的柔然武士形象

两种军队的相争



作为草原的主人柔然始终在各方面保留游牧特色

公元470年9月,不请自来的柔然骑兵大举侵犯边境,平城朝堂上的群臣当即分为两派。其中,主战派鼓励皇帝御驾亲征,用强硬姿态回敬蛮族。但也不乏建议先静观其变的持重派,认为靠现有防御体系既能避免损失,等对方不得要领后撤退再遣兵追杀。

虽然看着很怂,但持重派的观点其实不无道理。北魏毕竟是由鲜卑人建立的胡族帝国,在战略层面同很多中原王朝并不类同。尤其是在魏孝文帝开启全盘汉化前,军队核心始终是配备全套具装的贵族甲骑,其次是部曲构成的轻装骑射手分队和步行弓箭手。他们的主要职责在于发动各类攻势,而防御重任几乎全由城寨内的汉人民兵负责。每当敌方入境,必定被城池、坞堡阻滞,再由骑兵予以击溃。步兵则因为地位低下,根本没被赋予进攻权重。



北魏宗室墓穴里的陪葬兵俑

不过,上述结构到拓跋弘时代有了悄然变化。北魏权贵们越来越多的需要进行城市攻防,必然增加对平民步兵的依赖程度,让汉人地位稳步攀升。譬如汉族士人崔浩就无条件支持远征,还在朝会上演舌战群臣好戏,坚称北伐所能带来的政治、外交红利,远胜过占据多少土地的产能核算。这番义正言辞深得文献帝欢心,并力排众议实施对攻策略。

当年10月2日,约100000人的北魏大军陆续开拔,分前后左右五路向边境进发。其中,皇帝亲自指挥的中路由宗室和贵族武士组成,更是全军装备最精良的分队。其次是地方大贵族节制的左右两路,同样配备大量战力不俗的精英骑兵。另有轻骑兵为主的前锋斥候,以及步兵辎重居多的后卫部队。他们都在10月15日抵达女水,也就是今日内蒙古呼和浩特以北的武川县。考虑到北魏都城尚在后世的大同附近,便不难理解机动为何如此神速!



女水就是后来的武川地区

与此同时,予成可汗的柔然部队正要要逼近长城。当意识到有北魏主力军出现后,立即选择标志性的后撤、伏击战术,准备将对方吸引去草原地带加以围歼。然而,与之遭遇的却仅仅是5000轻骑兵,几轮相互射击后就渐渐不支。柔然方面大喜过望,当即对溃散魏军展开追击,结果同真正主力狭路相逢。不得已重新回到原先位置,又发现周围出现更多三五成群的骑手。这才预感自己才是中计一方,慌不择路的向漠北方向转移。

此刻,柔然骑兵剩下的唯一希望,就是借用空间换取时间。因为北魏军中具装骑兵占比较高,物资消耗相当惊人,更担心深处草原绝境。然而,拓跋弘的骑兵背后,是大批汉人步兵镇守的辎重车队。他们始终跟随主力,也不担心被数量有限的骑射手偷袭。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魏军各路能从容不迫的向前碾压,丝毫不给柔然任何喘息之机。通过虚虚实实的来回机动,反过来让自诩为能忍受更恶劣条件的草原健儿们疲惫不堪。看似短短几日拉扯,已经获得如消耗战一般的摧残效果。



少量披重甲的柔然贵族无法与北魏具装抗衡

随着战役持续,魏军碾着游牧对手推进30多里,陆续阵斩约50000人,还抓获数量相当的俘虏。子予可汗虽无生命危险,却因大意而马失前蹄,失去同拓跋氏继续掰手腕的资本。

到10月21日,旗开得胜的魏军将士凯旋而归。临行前不忘祭祀,还在女水北部刊石纪功。文献帝还大笔一挥,将战斗爆发的区域更名为武川。这个名字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多次浮现,且直到今天都被世人所沿用。更为重要的是,那个曾常年牵扯北魏精力的刺头,转而向中原新贵们不断抛出橄榄枝。哪怕后来的东西魏对立时期,都没有什么过于冒犯的举动。



北魏的鲜卑武士和汉人谋士形象

两种利益的平衡



北魏后期河西走廊的通道一度被断绝

事实上,女水之战的阶段性胜利,从未彻底解决草原问题。诚然,直接寇边的举动被叫停,但战略层面的针对并没有结束。只不过柔然大汗转变思路,不断向西域和河西走廊方向推进,力争截断平成、洛阳与外部世界的密切联系。后来还在拓跋氏的内斗中占便宜,一直嚣张到霸权遭突厥叛军击落为止。

不过,北魏主动出击的根本诉求,终究是的意识形态多于世俗层面。在战斗爆发前,柔然不仅拒绝俯首称臣,还公然向周围小邦推广本国年号。到战斗结束后,又顺其自然回归天下秩序,满足了拓跋氏家族对中原道统的孜孜追求。



直至北魏灭亡柔然汗国仍高悬于蒙古草原

可悲的是,因为十六国+北朝的历史过于复杂,必然严重超出寻常读者的理解范畴。随之而来的阅读障碍和记忆疏离,让那个时代的很多记忆不易被人熟悉。

女水之战尚且如此,作为参战方的柔然汗国亦是如此,而胜利者北魏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