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的“战略枷锁”:沙特为何砸钱也买不到F-35?
据外媒爆料,沙特豪掷1000亿美元采购美国武器,却依然被拒售F-35隐身战机,这并非偶然。自2017年特朗普首次访沙签订1100亿美元军售协议以来,沙特多次试图引进F-35,均因美国对以色列的“安全承诺”和政治捆绑条款而失败。美国对F-35的出口控制,早已超越军事范畴,成为其在中东维持霸权、分化阿拉伯世界的工具——以色列拥有F-35的绝对技术优势,而沙特等阿拉伯国家则被排除在外。
更讽刺的是,美国对沙特的军售始终夹杂附加条件。例如,2025年特朗普要求沙特限制与中国贸易,并停止采购中国武器,试图通过军购捆绑沙特地缘政治选择。这种“既要收钱又要控权”的模式,让沙特逐渐意识到:花高价购买的不仅是武器,更是对美国的战略依附。
二、歼-35E的破局机会:技术、成本与政治自主的三重优势
当美国关上F-35的大门时,中国的歼-35E却成为沙特打破技术封锁的突破口。这款中型隐身战机在2024年珠海航展亮相后,已展现出与F-35抗衡的潜力:
- 隐身性能:雷达反射面积0.01平方米,与F-35相当;
- 火力优势:搭载射程200公里的霹雳-15空空导弹,远超美制AIM-120的160公里;
- 双发安全设计:相较于F-35的单发结构,双发动机显著提升战场生存率。
更重要的是,歼-35E的单价预计为8000万美元,仅为F-35(1.3亿美元)得60%,且中国军售不附加政治条件。对于沙特而言,采购歼-35E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战略自主权的象征——既能平衡美国控制,又能威慑宿敌以色列和伊朗。
三、沙特的战略觉醒:从“提款机”到“自主玩家”
沙特近年来的军购策略正发生深刻转变。此前,沙特累计向美国支付2100亿美元军费,却连F-35的影子都摸不到,甚至被迫以112亿美元高价采购4艘濒海战斗舰(后砍价至60亿美元,但仍可购买16艘中国054AE护卫舰)。这种“花钱买次品”的屈辱,迫使沙特转向多元化布局:
1. 无人机先行:已引进中国翼龙3、CH-4等5型无人机生产线,构建独立于西方的侦察打击体系;
2. 工业本土化:通过技术转移提升国防工业能力,例如翼龙3生产线落地沙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3. 渐进式采购:未来或先采购24-36架歼-35E,在不激怒美国的前提下试探技术兼容性。
这种“小步快跑”策略,既避免与美国彻底决裂,又为自主防务体系预留空间。
四、全球军售变局:中国能否改写游戏规则?
沙特的选择折射出国际军火市场的深层变革:
- 买方议价权崛起:传统卖方垄断被打破,沙特以千亿订单为筹码,倒逼美国让步或寻找替代方案;
- 技术平权趋势:中国军工凭借性价比(如翼龙3价格仅为MQ-9B的1/3)和无政治捆绑,正在蚕食美国市场份额;
- 地缘政治重组:中东国家加速“去美国化”,沙特与中国的军事合作已从单纯采购升级为产业链整合。
若歼-35E成功打入沙特,将标志着中国首次在五代机市场与美国正面交锋。届时,美国以F-35为外交杠杆的时代或将终结。
结语:军售背后的时代隐喻
沙特的千亿困局,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国际政治博弈中,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当美国仍沉迷于“武器换忠诚”的旧秩序时,中国已用技术自主和商业诚信撕开一道缺口。
正如沙特网友的讽刺:“我们买的不是战机,而是选择权。”歼-35E若真能落户中东,其意义不亚于一场静默的革命——它证明,在霸权与自主的角力中,技术平权才是终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