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龟下目—鳃金龟科(下):大栗鳃金龟
5.大栗鳃金龟

大栗鳃金龟(学名:Melolontha hippocastani),为鞘翅目鳃金龟科。分布于中国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河北、甘肃、陕西和四川;蒙古和苏联。寄主于玉米、小麦、青棵、油菜、豌豆、甜菜、马铃薯及苹果、林木等。以幼虫为害玉米、小麦、大麦、马铃薯、油菜、豌豆幼苗。成虫严重为害云杉、杉树和桦、杨等树木,幼虫严重为害大田作物(如青稞、小麦、豌豆、马铃薯、玉米、甜菜等)和苗圃中的苗木,常导致毁种重播或颗粒无收。


(1)形态特征

体长 25.7 ~31.5毫米,体阔11.8~15.3毫米。大型甲虫。雄体狭长,雌体较短阔。体色黑、黑褐或深褐,常有墨绿色金属光泽。鞘翅、触角及各足跗节以下棕色或褐色,鞘翅边缘黑色。腹部第1至第5腹板侧端有乳白色三角形斑。头阔大,唇基长,略呈矩形,密布具毛刻点,头面上具毛刻,点中央大而稀,四周细而密;触角10节,鳃片部雄体7节,长大弯曲;雌体6节,短小。前胸背板横阔,中有宽浅纵沟,沟内密生长毛似马鬃,沟侧几光滑,两侧刻点具密毛,齐后缘有一长毛三角形区,侧缘钝角形扩展,前侧角近直角形,后侧角向侧敞出锐角形。小盾片半椭圆形。鞘翅纵肋Ⅰ、Ⅱ、Ⅳ高而明显,Ⅲ可辨或消失,密布乳白色针状毛,肩凸、端凸发达。臀板大,三角形,端部常明显延伸呈柄状,延伸部雄体长而宽狭不一,雌体则细短甚或不见。胸下密被绒毛,后胸前侧片与后侧片密被乳白鳞片,腹部密被乳白伏毛。前足胫节外缘2齿(雄)或3齿(雌)。爪下有1垂直生爪齿。

(2)生活习性

四川甘孜 6年完成 1代,幼虫越冬 5次,成虫越冬 1次,康定 5年完成 1代。越冬成虫于5月上旬开始出土,5月中旬达盛期。5月下旬开始交配产卵,卵期45~66天,7~8月孵出幼虫。10月份逐渐下移到40cm以下的土层中越冬,越冬幼虫于次年4月上旬开始上升到表土层取食为害,如此经过4年,第5年6月下旬幼虫开始老熟,并继续越冬,幼虫期长达58个月。第6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幼虫在土中作土室化蛹,蛹期是60~72天。8月上旬到9月中旬羽化为成虫,成虫当年并不出土,10月开始越冬。成虫出土后,飞到苹果和附近树上取食交尾,成虫喜在晴天傍晚8~9时出土,飞翔时发出类似于飞机马达的响声,雨天或气温低于12℃时,成虫不出上或很少出土。成虫在果园和林内的分布规律大体是林缘多于腹地,沟边多于当风坡地。有的白天潜伏在枝叶丛中取食,全天都可以见到成虫飞翔,以下午16~22时最盛,主要是雄虫寻找雌虫交尾,成虫有假死性和趋光性。分布上限为4200m,成虫有多次取食和重复交配的现象,交尾后雌成虫有飞回原出土地产卵的习性。6~7月间,雄雌成虫先后死去,成虫寿命长达10个月左右。雌成虫喜欢在冲积的砂壤土中产卵,砂壤土和石砂土中比较少,每雌产卵14~47粒,卵产于13~26cm的土层中,呈堆状,每堆平均有21粒。土壤含水量在20%左右时,最适于卵的生活和发育。初龄幼虫主要取食腐殖质及植物须根。由于成虫产卵成堆,一年中幼虫有成团为害的现象,苗木受害更严重。在幼虫阶段的5年中,第1年不为害或为害很轻,第2~4年为害果苗和农作物,猖撅为害在第4年,第5年的为害较轻。幼虫生活在土中,因季节气温的变化,垂直移动很明显,10月中旬开始下移,翌年4月中旬以后又开始上升到5~15crn的土层中活动。幼虫第5次越冬后,在20~30crn的土层中作上室,土室椭圆形,长2.4~2.7mm,直径1.9~2.3cm,老熟幼虫潜伏其中化蛹。该种是川西主要地下害虫。成虫严重为害云杉、杉树和桦、杨等树木,幼虫严重为害大田作物(如青稞、小麦、豌豆、马铃薯、玉米、甜菜等)和苗圃中的苗木,常导致毁种重播或颗粒无收。生活史很长,需 5~6年完成一代。幼虫越冬5次,成虫越冬1次,越冬成虫于5月下旬开始出土交配产卵,雌虫能多次交尾,多次产卵。


(3)地理分布

内蒙古、甘肃、河北、陕西、山西、四川等省。是四川西部地区重要农作物害虫。

6.暗黑鳃金龟

暗黑鳃金龟(学名:Holotrichia parallela)是鞘翅目金龟子科鳃金龟属节肢动物,又名暗黑金龟子、暗黑齿爪鳃金龟。

(1)形态特征

成虫:长椭圆形,体长17—22 mm,宽9—11.3 mm。初羽化成虫为红棕色,以后逐渐变为红褐色或黑色,体被淡蓝灰色粉状闪光薄层,腹部闪光更显著。唇基前缘中央稍向内弯和上卷,刻点粗大。触角10节,红褐色。前胸背板侧缘中央呈锐角状外突,刻点大而深,前缘密生黄褐色毛。每鞘翅上有4条可辨识的隆起带,刻点粗大,散生于带间,肩瘤明显。前胫节外侧有3钝齿,内侧生1棘刺,后胫节细长,端部1侧生有2端距;跗节5节,末节最长,端部生1对爪,爪中央垂直着生齿。小盾片半圆形,端部稍尖。腹部圆筒形,腹面微有光泽,尾节光泽性强。雄虫臀板后端浑圆,雌虫则尖削。雄性外生殖器阳基侧突的下部不分叉,上部相当于上突部分呈尖角状。

卵:初产时乳白色,长椭圆形,长2.61 mm,宽1.62 mm。膨大后,长3.2 mm,宽2.48 mm。孵化前可清楚看到卵壳内1端有1对呈三角形的棕色幼虫上颚。

幼虫:3龄幼虫平均头宽5.6 mm,头部前顶毛每侧1根,位于冠缝侧,后顶毛每侧各1根。臀节腹面无刺毛列,钩状毛多,约占腹面的2/3。肛门孔为三射裂状。

蛹体长18—25 mm,宽8—12 mm,淡黄色或杏黄色。腹部背面具2对发音器,位于腹部背面4、5节,5、6节交界处中央。1对尾角呈锐角岔开。


(2)生物学特性

此虫1年发生1代(东北2年1代),多数以3龄幼虫在深层土中越冬,少数以成虫越冬,翌年5月初为化蛹始期,5月中旬为盛期,终期在5月底,6月初见成虫,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为产卵期,7月中旬至10月为幼虫危害期,10月中旬进入越冬期。

成虫活动的适宜气温为25—28℃,相对湿度为80%以上,7、8月间天气闷热或雨后虫量猛增,取食活动更盛。食性杂,食量大,有群集取食习性,食声可闻,故常将某一地段或某一些单株树的树叶吃光。1 ha苗圃内有虫可多达数十万头之多;1头成虫把1片榆叶吃完仅需15—20分钟,一夜能连续吃完4—5片榆叶,一般吃饱后就在原地不动,1小时后,又开始取食,天亮前返回林果树下或农作物田里,潜伏于土中。成虫有较强的选择适应能力,在榆、加拿大杨、柳、刺槐混交林带,嗜食榆叶,加拿大杨和柳树上的虫量低10倍以上,不食刺槐。在加拿大杨纯林带中,则集中取食,也可全株被食光,也吃小叶杨,但不吃毛白杨。在梨、苹果、桃混交果园中,最喜欢食梨叶,红香蕉苹果叶则不受害。

成虫的活动高潮也是交尾盛期,交尾方式先呈背负式,后呈直角式,历时20分钟左右。有时达1小时。有多次交尾习性。雌虫交尾后,5—7天产卵。卵经8一10天孵化为幼虫。1龄幼虫平均20.1天,2龄平均19.3天,3龄平均270天。

幼虫食性杂,取食不同植物,幼虫发育进度也不同,造成的损失也不同;对苗木的危害一般均较重,轻的死苗率达40%,重的可达93%以上。幼虫的发生量与越冬虫基数多少有关。成虫产卵、卵孵化均与降雨量有很大关系。降雨量对初孵化幼虫的影响是在土壤含水量饱和时,此时幼虫死亡率提高。

(3)寄主

榆、柳、杨、核桃、桑、苹果、梨、茼麻、向日葵,大豆等。

(4)分布

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浙江、江西、安徽、陕西、甘肃、青海、四川;朝鲜、日本、俄罗斯。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