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1903-1904年的麦克伦堡疗养院,由多栋坚固的、用雕凿过的花岗岩镶嵌而成的建筑物组成(明信片)。

麦克伦堡疗养院,中文官名崂山病愈保养所,贝麦与克里格在《青岛及其近郊导游》中曾这样描述:在南九水幽静的山谷中,沿一条平坦、宽阔、可以行车的盘山道路一直向上,大约步行半个小时,便可以到达位于海拔 450 米的柳树台顶部环境优美、引人入胜的麦克伦堡疗养院。

实际上,麦克伦堡疗养院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医院,而是一所用于康复和痊愈以及为那些想要预防疾病的人们所提供的休息场所。根据记载,早在1898 年,当时驻防的海军高级医官莱尔切(Lerche)就提出在保护地东北部的崂山设立一座疗养院。

德国人同时认为,胶澳作为一个现代殖民地,理应择址建造一处疗养院,以供那些对在当地气候不适应的欧洲人从中得到颐养和恢复。而这种方式,也已经从荷兰人和英国人的经验中得到了验证。基于上述原因,这一愿望得到胶澳督署的认可。随后隶属德国海军的勘测部门展开了对一系列地点的地质、水文、风力以及气候的考察,并最终在四年之后选址于崂山南九水的柳树台。


根据地质学的构造理论,柳树台实际上是一个分水岭。它使得发源于这里山间岩石中的南、北九水分别向两个方向流去,清澈的溪水穿过壮观的巨石谷,形成了今天依然让人流连忘返的水幽曲。柳树台山势平缓,呈东西走向。站在台顶一侧向北远眺,那里是一个山间的盆地,当年还有一座面向柳树台的九水庙掩映在绿翠当中。翻过柳树台就是当年德国胶澳租借地的边界地带。向南望去,是王子涧和王座山(今午山),远处海因里希亲王山(今浮山)、伊尔蒂斯山(今太平山)、青岛湾直至珠山(今称大珠山)都若隐若现。天气晴朗时,甚至可以看见停泊在海港中的轮船。


德国游客莱特伯格在1912年这样描述道:“麦克伦堡疗养院位于崂山南部一处叫作柳树台的高地之上,这里还有许多属于富商避暑消夏的私人别墅。柳树台的自然风光是如此的优美,从这里可以欣赏崂山巍峨的群峰,也能够眺望浩渺的大海。这些景色其实是用语言所无法充分言表的……初来乍到的欧洲人几乎都会陶醉于这优美壮丽的风景之中。”


据记载,疗养院在建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是巨大的。首先是建筑材料的运输,在缺乏机械设施的20世纪初,这些工作几乎完全需要由人力来完成。由于建设工程艰巨,这座由政府建筑师波尔设计的疗养院一直到1904年9月才竣工。工程总造价为170000马克,其中150000元自胶澳督署发行的福利彩票,另外的20000马克则划拨自由中国战争赔款组建的东亚福利委员会。出于对时任殖民局局长麦克伦堡公爵约翰·阿尔布雷希特的敬意,1903年3月10日,在总督都沛禄的提议下,疗养院被命名为“麦克伦堡宫”。


麦克伦堡疗养院功能楼是整个疗养院的主体建筑(明信片)

1904年9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的疗养院本身由多栋坚固的、用雕凿过的花岗岩镶嵌的建筑物组成。在《胶澳发展备忘录》中这样记载:“他们彼此相距约100米,分布在精巧筑构的平台上。最大的建筑是两层高的功能楼,它包括一个餐厅、一个阅览室和女宾室。后面的机动房间是12个疗养病人的病房和厨房。楼上是四间客房和院长住房。中间的建筑是所谓的家庭房,四个透风良好的房间和一个游廊阳台。后面是服务间和水塔。最远的东面是五个单人间的暂住楼。水从80米深的水井打上来,经过砂层的过滤,由水泵抽到水塔,经过管道通向各个房间。

建筑群向下40米是疗养院的附属建筑:这里有工人宿舍、木工房、能容纳两匹马的马厩、猪和家禽的圈、木柴房和煤屋等等。几片苗圃在今年应该就能供应部分蔬菜了。其他的花园设施正在筹划中。客人们经常光顾疗养院。停留少于3天的客人是暂住客。对于那些全家来疗养的家庭还有特别优惠,以减轻他们的负担。住客们的生活中充满着一种明显的家庭气氛,希望这种气氛还能长久保存。”


“疗养院气候宜人,最高气温为33℃,最低为-15℃。由于良好的位置,即便是在最炎热的季节仍会有徐徐的微风。最佳的疗养时间是4月、5月以及9月至11月,但即便在其他时候访客依然络绎不绝。现在疗养院的规模已经偏小,一旦资金到位,扩建工作即将展开。首先打算兴建一个士兵活动室和一个游泳池,然后是道路的拓宽改善以及花园的扩建。”


无论如何,麦克伦堡疗养院已经解决了眼下一个迫切的问题。希望更多的疗养者能从充满灵性的崂山中恢复活力,重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在备忘录中被称作功能楼的别墅,是整个疗养院的主体建筑。这幢两层带阁楼的别墅,立面为采自崂山的优质花岗岩砌筑,屋顶覆有红色筒瓦。与同一时期早先完成的建筑相似,该楼房在设计手法上同样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屋角的瓦檐上翘,类似于华南江浙一带的民居建筑,而屋脊上的仙人、脊兽则是中式传统建筑特有的饰物。虽然整幢别墅在风格上略显怪异,但这种融合中西两种建筑特点的设计手法,却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在中国沿海沿江各通商口岸被广泛采用。


1905年,从青岛经由台东镇、李村至柳树台长达33.5千米的台柳公路开通,由市区前往崂山和疗养院的交通条件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据记载,乘马车或汽车4个半小时即可到达崂山。疗养院所需要的肉、面包、大部分的蔬菜和水果甚至还有鱼,也都可从青岛或更近的李村运来。但补给一次仍需6-12小时的行程。


被焚毁的麦克伦堡疗养院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各国纷纷卷入战事。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9月18 日,日本陆军堀内文次郎支队在仰口湾登陆。当夜,德国守军败退,大崂一线的隘口和防御阵地均为日军占领。次日,德军利用柳树台一带的制高点与几十倍于己的堀内支队激战了一天。最终,寡不敌众的德国人焚毁了疗养院和多处别墅,并破坏了附近的道路桥梁后,退向青岛市区。


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后,部分修复了麦克伦堡疗养院的一些设施,并改名为“崂山病院”,专供日本驻青岛守备军疗养之用。20世纪30年代初,一位叫栾仁圃的富商带着夫人和女儿来到这里,投资并重新整修了麦克伦堡宫,并命名为“崂山大饭店”,专门招待那些前来崂山旅游的外国游客。

1938年1月,日军第二次侵占青岛。栾仁圃带着家眷仓皇出逃,崂山大饭店也人去楼空。自1942年起,大饭店又被崂山里的抗日游击队占据,后被日军焚毁。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老百姓蜂拥,将已经被毁坏的崂山大饭店彻底拆毁。


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专程前往柳树台探访疗养院的遗迹。根据描述,此时还可以看到山间当年建筑的残壁断墙。当岁月再向后推移20余年,2005年4月,当研究者造访柳树台时,除了一些建筑物的石基和遍地带有德文标示的瓦砾,却已再也无法看到麦克伦堡疗养院的地面遗迹了……

作者:青岛文史学者王栋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