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回响:自远方来的声音
著名人类学家吉尔兹在《地方性文化》一书中指出,“(地方性文化)是一定地域或社区内部独特的文化实践、习俗、信仰和知识体系。这些文化现象深深根植于特定的历史、地理和社会环境中,反映了地方社会对世界的理解方式和生活方式。”
地方文化的独特性不仅体现在建筑、风俗或方言中,更在于生活方式和情感共鸣。
今天的地方文化不再只是需要维护的传统遗迹,而是蕴含着丰富的当代话题。民俗演变成当代的文化符号,成为地方认同的新载体,同时也作为新的文旅标识,吸引着年轻人。
想象另一种可能的生活,都有赖于对地方文化的尊重与再造。正如吉尔兹在《地方性文化》中提到的:“在现代全球化的背景下,地方文化的保留和传承成为理解我们生活多样性的关键。”
我们希望和你一道,发现其中承载的时代变迁,讨论那些不断书写着的动人故事。
摩梭人纪录片展映
(观影/“从女性主义到母系大家庭”交流)
《纳人说》+《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
5.1(四)15:30
《格姆山下》+《离开故土的依咪》
5.2(五)15:30
两部联映+映后讨论
观影特调:
特色酸木瓜酒
主理人拖嘛拖自酿 好喝的酸口药酒 顺口 速速晕
云南菜场人肉背回的精选酸木瓜+药酒底酒
(含砂仁、紫檀、当归、陈皮、公丁香、广木香等十余种药材)
活动场地
Slash Kingdom社区店:上海市徐汇区徐虹北路11-1号3F
报名购票 68元
看看片 喝喝酒 唠唠嗑
(已获得摩梭人博物馆授权,赠限量门票)
「摩梭」位于云南省丽江地区宁蒗县永宁乡,是中国唯一的母系大家庭制度的少数⺠族。男不娶、女不嫁,人们终生与母亲同住,没有主流社会的婚姻与家庭。 摩梭人重女不轻男,没有「男压迫女」或 「女打压男」的问题;女女男男在性别与性事上轻松自在, 人间罕⻅。
《纳人说》
中国西南部川滇交界地区,聚居着一个古老的族群,被世人称为 “摩梭”,而从古至今,他们自称“纳”。《纳人说》是关于他们的故事,是摩梭人的一次集体告白。
25张普通摩梭人的面庞,望着屏幕前的我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情感和愿望。
《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
工作小组在没水没电的摩梭山区里生活多年,进行母系文化研究,收获甚丰,且完成纪录片《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本片没有旁白,纯由摩梭人自行述说,透过老中⻘三代摩梭女子的生活与对话,来呈现母系摩梭文化的独特⻛采。
《格姆山下》
《格姆山下》下由摩梭的儿童生活切入,记录了摩梭人的日常成⻓、成人礼、葬礼。不同的⺠族在今 天仍保留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他们是如何在现代和传统之间游走, 他们文化中对婚姻、家庭、生死不同的理解能给我们带来怎样新的视⻆,期待和大家一起回到泸沽湖,看到他们的「日常」。
《离开故土的依咪》
「祖母屋」是生活在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家屋中最核心的生活空间。 用摩梭话叫「日咪」。 「咪」是母亲的意思,母亲在摩梭人的文化里面是最重要的一位女性,所有的生命都来自于母亲。祖母屋在摩梭人的文化里面,是有生命有灵魂的,里面有阴阳五行的布局,有生死的空间、有男女的空间、有神灵的空间、有祖先的空间、有首领的空间。每个摩梭人的生、老、病、死,一生的仪式都在里面进行,所以祖母屋是摩梭人最重要的屋子。本片记录了祖母屋从泸沽湖畔去到北京的故事,同时也⻅证了「家」 这一概念在摩梭人心中的变化。
世世代代生活在母系社会是种怎样的感受?
摩梭人的母系社会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对象,更是现代人反思社会结构与性别角色的一个窗口。
充满神秘感的摩梭人,大多聚居在云南西北方向,属于纳西族一支,没有文字,但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这些年,经过媒体对“走婚”和“中国最后的母系社会”的不断报道渲染,让摩梭文化成为外界窥探欲的磁石,被蒙上了一层猎奇色彩。
注意力的潮水升起又褪去,循环往复。古老的摩梭安静不响,任凭人们探寻它的过往与当下。
他们说摩梭人的这种婚姻
走婚一辈子都在谈恋爱
走婚是种独特的婚恋形态。走婚的两个人男不娶、女不嫁,男人会走访到女人家过夜,暮至朝离。
这种独特的走婚形式存在于母系大家庭中。在母系大家庭中,男女双方各自在所属的母系大家庭中生产和消费, 一般由女方承担主要养育后代的义务,走婚的双方在性关系和经济关系上互不独占。
因时而变的走婚习俗
不少人是通过“走婚”了解到摩梭这个民族。走婚是摩梭人独特的婚嫁习俗,男女双方平时居住在各自的母系家庭里,只有晚上睡在一起,白天几乎不共同生活。走婚关系的父亲和亲生孩子之间一般不会联络,除非各自所属的家庭处成亲戚。家庭中的舅公和舅舅嵌合在纵横交织的母系网络里,耕田种地、修房子,供养家族里的孩子读书,担负起父亲的职责。所以摩梭有一种说法,“天上飞的鹰最大,地上走的舅舅最大”。
在摩梭家庭,财政大权由女人把持,妈妈是一家人的“管家婆”。家里的收入归她管理,家庭的一应开支全由她安排,节俭合理,井井有条。“女人管家财,男人掌礼仪”是摩梭传统的性别分工,依循的是男女不同的办事风格与能力特点。摩梭家族的财产是所有人共有的,老老少少都有继承权,不涉及利益纷争,认为亲人居住在同一个家里才是最好的。
母系大家庭的小型化演变,是摩梭人发展的整体趋势。传统的聚落敞开,广阔世界涌入眼帘。族人们走出世代栖息的天地,寻找新的位置,建立与长辈们截然不同的家庭关系。很多受过教育的摩梭女性会走出村庄,到县里或市里甚至更远的地方工作,跟其他民族的人走入婚姻,组建家庭。
摩梭人的信仰:宗教艺术的融合与本土化
摩梭人是一个多重信仰的民族,主要信仰为摩梭本土宗教——达巴教,其思想基础是“万物有灵”。达巴在摩梭人的生活中扮演着解决人间事务、与先祖和神灵沟通的媒介者的角色。
同时,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也对摩梭人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行为方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从庙堂寺院,到民居住宅,摩梭人的信仰体现在各种可视化的建筑艺术当中。其中棱格花窗是代表性的一种,它们对于摩梭人而言,是“灵魂之眼”,仅有少部分手艺人掌握制作的技巧。
摩梭人母系社会的根基,也体现在他们的艺术之中。在一些寺院的的角梁套兽上,象征女性的凤鸟图腾,凌驾于龙、狮之上,全国罕见。
摩梭人的祖母屋
摩梭人古老的传统房屋,最重要的是“祖母屋”,还有“经楼”,“花楼”,以及“草楼”。祖母屋,摩梭人叫“日咪”。“咪”的意思就是母亲,母亲在摩梭人的文化里面占据着很重要的一面。每个摩梭人的生、老、病、死,一生的仪式都要在祖母屋里面进行。
祖母屋的布局是一个生死轮回通道,阴门内属于阴面,代表着S亡,是葬礼期间使用的地方。阳门外属于阳面,代表着生,是平时家人活动,以及婴儿出生的地方。
祖母屋正面的朝向以日光充足的东方为主,然后,根据方位,五属布局建造。
摩梭达巴把东南西北中“五方”和金木水火土“五属”相配合,再赋予他们的五种颜色,东方属木为白色,南方属火为黄色,西方属铁为蓝色,北方属水为红色,中央属土为黑色。
摩梭人去世后,都将会去向一个叫“斯布阿纳瓦”的地方。相传,那是一个没有痛苦和仇恨,牛奶流成河,食物堆成山,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地方。
所以,祖母屋在摩梭人的生活中有着很重的分量,也是他们最重要的屋子。
女本男末
在摩梭人看来,出生是另一次死亡的开始,不代表永恒。死亡则是又一次新生的起点,而非终点。
女人生来以“生”相连,照顾孕妇,接生小孩都是女性的责任,一般都禁止男性接触。
与“死”相关的事,则由男人来负责,比如:摩梭人葬礼的筹办和执行,都是由男人来完成,重要的葬礼则不允许女人涉足参与的。
摩梭人就是在这样的“生”和“死”之间不停地轮回,这也就是摩梭人讲的女本男末,两性互补,生死轮转。
摩梭人的“三次生命”
对于摩梭人来说,他们自己认为,他们的一生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分别是:诞生礼、成人礼和葬礼。
因此,摩梭人自己将其视为他们的“三次生命”。也就是说,“三次生命”里涵盖了从出生,到成长,再到死亡的三个阶段。
总结
对于摩梭人的文化,我们不应只停留在走婚习俗上,而是走进摩梭人,沉淀下来去深入了解、理解他们的文化。
因为,所有的民族文化都应该回归于生活,回归于质朴,回归于摩梭人本身。
摩梭人纪录片展映
(观影/“从女性主义到母系大家庭”交流)
《纳人说》+《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
5.1(四)15:30
《格姆山下》+《离开故土的依咪》
5.2(五)15:30
两部联映+映后讨论
观影特调:
特色酸木瓜酒
主理人拖嘛拖自酿 好喝的酸口药酒 顺口 速速晕
云南菜场人肉背回的精选酸木瓜+药酒底酒
(含砂仁、紫檀、当归、陈皮、公丁香、广木香等十余种药材)
活动场地
Slash Kingdom社区店:上海市徐汇区徐虹北路11-1号3F
报名购票 68元
看看片 喝喝酒 唠唠嗑
(已获得摩梭人博物馆授权,赠限量门票)
Q&A:
1.我们是谁?
后视镜放映组 Rétroviseur Groupe,15年初创立,定期策划推出主题电影沙龙、独立电影放映、导演新片交流等各类活动。希望能带大家换个视角观察世界,有选择地接触更多优质影像,也为新人新作提供一个展示平台。
2.片源来自哪里?
片源来自导演授权,放映事宜均得到了准可。我们尊重每一位影人的劳动成果,并用实际行动推动各类影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