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午的话题,专门聊聊董小姐。(肖医生桃色事件里的重点:小四董小姐)

1

先说董小姐的学历。网上说她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可仔细一看,实际就读的是巴纳德学院。这个学院虽然和哥大共用图书馆、毕业证盖两个章,但招生独立得很。就跟咱们国内某些三本院校似的,门槛低得很,有钱人家孩子扎堆往那儿跑。奶茶妹妹当年也是这儿毕业的,这学院现在都快成"二代镀金专用通道"了。



再往下查更热闹。有网友在某个老旧的少儿书画比赛网站,翻到张十多年前的获奖名单截图。您猜怎么着?有个获奖者名字和董小姐一模一样,学校写的是北京某大学附属小学。更巧的是,董小姐母亲就在这所大学当领导,还是某学院的一把手。

这就串起来了。小姑娘从小在父母单位的附属小学读书,后来顺顺当当出国"深造"。要说这里面没点门道,我是不太信的。

2

接着查她父母的关系网更有意思。她爹妈合写过学术论文。再查她父亲身份,原来是某大集团总经理。

2016年有家公司注册信息显示,当时才二十出头的董小姐占股60%,注册资金500万。可没过多久,这姑娘突然把股份全退了。这操作看得人一头雾水,但肯定不是普通大学生能玩得转的。



最玄乎的是她毕业论文。导师是学界泰斗级人物,致谢里还特别感谢了"家族"。后来她走"4+4"渠道进顶级医院,按流程必须得有专家推荐信。

您说一个刚毕业的小姑娘,哪来那么多大佬给她写推荐信?反正要换作普通人家孩子,这事想都不敢想。



3

现在说说这背后的门道。有钱人家怎么铺路?我琢磨大概是这么个流程:

第一步,让孩子从小在自家单位的附属学校读书。等到了年纪,搞个国际生身份申请国外名校。专业选经济金融这类水一点的,反正主要图个名校招牌。

要是成绩太差怎么办?找几个专家写推荐信补上呗。都是圈里熟人,你帮我孩子写,我帮你学生写,礼尚往来的事。

等混完文凭回来,就该安排正经工作了。医疗系统现在多火啊,可比房地产建材这些夕阳产业强多了。

但学医太苦怎么办?走"4+4"捷径啊。

所谓4+4就是本科非医学专业,再读四年临床医学。听着挺正规,可关键还是看推荐信和实习安排。这时候父母的人脉就派上用场了,打几个招呼,各路专家自然会给开绿灯。

这么一套流程走下来,外行人看着就是"学霸天才"的励志故事。可仔细扒开看,哪步不是靠家里铺路搭桥?



4

有人可能要问:既然家里这么牛,干嘛非让孩子学医?现在这世道,医疗行业旱涝保收,社会地位又高,可比做生意稳当多了。

再说了,自家孩子在医院系统里站稳脚跟,对家族生意也是大有好处。您看看现在多少药企器械商,不都巴不得和医院搞好关系?

还有人问:这些"精英"为啥总闹出勾引领导的丑闻?要我说啊,真才实学的精英犯不着搞这些。

可要是靠包装出来的"水货",心里没底啊。生怕哪天露馅,可不就得找靠山抱大腿么?这就跟电视剧里演的似的,假扮千金小姐的丫鬟,天天担心被人揭穿,自然要耍些手段。

5

说到底,这事反映的是教育资源分配的老问题。普通人家孩子寒窗苦读,可能还比不过人家爹妈一个电话。就说那个巴纳德学院,有钱就能上,回来还能混成"哥大高材生"。医院招聘明明写着要考试,可人家走特殊通道直接入职。这些暗门暗道,老百姓上哪知道去?

更可怕的是这种世袭现象。父母当教授,孩子就在大学系统里打转;父母在医疗系统,孩子接着吃这碗饭。长此以往,各个领域都成"家族产业"了。您说这公平吗?要我说,这比明着搞世袭制还糟心。

不过话又说回来,人家父母给子女铺路也是人之常情。咱们普通老百姓要是有这条件,八成也会这么干。

关键还是得把制度漏洞堵上,把走后门的口子扎紧喽。比如那个4+4招生,到底有多少是真才实学,有多少是关系户?推荐信制度要不要改改?这些才是该较真儿的地方。

说到底,社会公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得靠大家较真儿。

下次再看见什么"青年才俊"、"天才医生"的报道,咱得多留个心眼。

这样的天才医生,就别服务咱们普通老百姓了,让她去为医院的高X病房服务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